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4.A
  15.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第一首词有错过花期的失落。词人在年末听说戎州的荔枝花团锦簇,于是在春天不远万里来观赏,谁知已是“芳意歇”,只能独自憔悴。
  第二首还有词人对来年花期的期待。虽然荔枝“歇尽去年枝”,但词人仍觉得“情不浅”,“有休时”“坐清影”体现了词人的坦然和闲适。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错误。曲解词意。根据注释,这首词写于元符三年,此时候的词人消退了被贬的“死灰”之心,写下了许多赞美当地风物民情的诗文,所以词人是借错过荔枝花期的愁苦表达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词上阕描绘了黄庭坚晚年时在监州听闻荔枝“赤英垂坠”,便不远万里前去欣赏的情景,“赤英垂坠”写出荔枝花团锦簇的美好,表达了词人对荔枝的喜爱。
  想象中的荔枝是“压阑枝”,现实却“芳意歇”,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中,词人新生“愁”情,只能“空忆去年时”,下阕“等闲桃李又累累”一句以桃李满枝反衬,流露出词人没有如愿见到荔枝的失落,“消瘦”二字体现词人的憔悴。
  第二首词,“红裳剥尽看香肌”运用比喻,将荔枝的外壳比作红裳,果肉比作香肌,生动地写出荔枝的美好,表达了词人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
  虽然荔枝“今年歇尽”,但词人仍觉得“情不浅”,相信“来年枝上报累累”,此处为虚写,通过想象来年枝头一定又会挂满荔果,表达对来年花期的期许。同时词人用疟疾并不连续发作来打比方,“有休时”“坐清影”体现了词人的坦然、闲适,十分生动。
  16.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负箧曳屣 足肤皲裂而不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苇”“凌”“负”“箧”“曳”“屣”“皲”。
  17.A
  18.只有开展负责任的科普创作、负责任的科学传播和负责任的科普内容“找茬”,才能够诞生高质量的科普作品,让公众品尝到放心、安全、美味的科普大餐。
  19.“牵引”本义为拉拖,引动。在文中是运用政策和舆论等手段进行激励和引导的意思;该比喻义化虚为实,形象生动。
  “找茬”本义是故意挑毛病,找别人麻烦。在文中是指出“科普乱象”的“无心之失或不够严谨”之处的意思,贬词褒用,诙谐有趣。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别有用心: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心怀叵测:意思是指心存险恶,不可推测。
  不可告人:意思是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居心不良:指内心存在着恶意或阴谋。
  由前文“没有科学性却打着‘科普’牌子”可知,此处体现有些人打着“科普”牌子是另有企图,可用“别有用心”;语境没有体现险恶或阴谋,所以排除“心怀叵测”“居心不良”,“不可告人”不能做该句的宾语,排除。
  ②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颠倒是非:把对的说成不对,不对的说成对。
  颠倒黑白:指故意将是非、黑白、正误等颠倒过来,以达到歪曲事实的目的。
  冠履倒置:意思是指帽子和鞋的位置换了;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由后文“一味地追求注意力资源,套用最新奇的形式手段”“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知,此处强调不能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颠倒,应用“本末倒置”;
  ③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言论,多含贬义。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多含褒义。
  放言高论:指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语境中,“以科普之名,行卖货之实”可知不切实际,“伪神医”“披着科学外衣,恶意引导舆论”可知应为贬义,应用“高谈阔论”。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要求改成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用“只有……才能……”关联词连接。
  原文“负责任的科普创作,负责任的科学传播,负责任的科普内容‘找茬’”是“能够诞生高质量的科普作品”的原因和前提条件;
  而“诞生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又是“公众能够品尝到放心、安全、美味的科普大餐”的必要前提,二者环环相扣。
  删去多余文字“就是在‘找茬’中诞生的”。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词义上看,“牵引”本义为拉拖,引动,多用于物。在文中是运用政策和舆论等手段进行激励和引导的意思;该比喻义化虚为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更多专业人士在“科普乱象”引领下要普及专业的科学知识,从而不让人们被“科普乱象”所迷惑。
  从词义上看,“找茬”本义是故意挑毛病,找别人麻烦,是贬义词。在文中是指出“科普乱象”的“无心之失或不够严谨”之处的意思,贬词褒用,诙谐有趣,突出了让大家一起发现“科普乱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大家避免被“科普乱象”迷惑。
  20.D
  21.①离不开青年群体创新有为
  ②青年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
  ③又放眼世界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人”的引号表强调。
  A.“摩登”的引号是反语,表讽刺和否定。
  B.“嗯,真的很冷——”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蚂蚱头”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做”的引号表强调。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及句子的衔接能力。
  ①第一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青年力量的持续注入”是本文段观点,所以后文论述的主体与“青年”有关。该语境前半句“国家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空白处语句的主语;后半句“中流砥柱的作用”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青年的努力贡献,青年的作用很大,所以该处可以填写“离不开青年群体(或广大青年)创新有为(或持续贡献)”之类的句子;
  ②第二空,结合语境可知,该句与后一句“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青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促进者……”句式一致,所以该空应使用“青年是+关键词+……者”的句式;结合语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可知关键词是“共同富裕”;结合后半句强调以“自身的勤劳智慧”更多“惠及民生福祉”,逻辑上,只有自己先拥有某样东西或者获益,才能“惠及”别人,所以这里可以填“受益者”或“获益者”等,该空可以填“青年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之类的语句;
  ③第三空,从前半句“中国青年既胸怀祖国”中“既”可推知,该句句式为“既……又……”;从“既胸怀祖国”和后半句“沟通中外的友好使者,成为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与捍卫者”推知,该空可填“又放眼世界”。
  22.例文:
  起于小处,却不能尽于小处有人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他们认为个人的成功必定起于微末,正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讲的是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从小经验积攒到大目标,而不能好高骛远。可是古语也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是因为路远事杂,时时有并不那么重要的小事牵绊住我们的脚步,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分出轻重缓急,而不是总是关注这些小事。
  所以,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首先,我们要着眼于小处,这是对精益求精的执著。《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干好一件事已经不易,干到极致则需要更多耐心、细心和匠心。“蓝领院士”韩利萍,为确保火箭发射精准入轨,二十多年如一日,以“毫厘”见成败;“大国工匠”鹿新弟,每天忍受着柴油机发出的100多分贝噪声,三年完成上千次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动机专家;“古籍医生”廉成春,日复一日埋首在故纸堆里,让一本本虫蛀、受潮的古籍重获新生,化腐朽为神奇。凡是成大业者,其做事为人必起于“小处”,尽其“精微”。正如廉师傅所言,学技艺更是学做人,无论是科研克难,还是脱贫攻坚,都需要发挥“绣花针”的一丝不苟精神,在锤炼自身本领中拓宽人生之境,所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正是这个道理。
  可是,人非圣贤,凡身肉体,无有双眼观八方的本领,亦无两耳闻三界的能耐,有高尚者,眼光看得远,耳声闻得远,仅此而已。然而,一个人不可能顾及身边的点点滴滴,也不可能连芝麻绿豆都铭刻在心,更不可能拥有使不完的精力。那么如何处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只得拈重弃轻,抓急放缓,以大领小,纲举目张。
  楚汉相争,争战频繁,百姓生死无日,还有谁顾自己的楼庭小阁以供修身养性之用?又有何人装饰寝室以待日后歇息?恐怕没有吧。此时人人为活命而忙碌,为生存而担忧,何暇顾其它哉?刘邦当年不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才得以称霸一方,建立汉朝吗?如若刘邦当时复入鸿门还会有汉朝的建立吗?
  所以,我们要起于小处,却不能尽于小处。就像我们当今的学习,我们能说优秀的成绩不是一堂课一堂课学出来的吗?不是一道题一道题做出来的吗?所以,要想学好,必须起于小处。可是,学习,并不是题海战术,更需要我们学一题,会一法。唯有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练成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奥义。这时的我们,就不能总是拘泥于一个字音,一道小题,而要以一类万,总结出规律,领悟方法的精髓,是为“大”。唯有如此,才不会困于小处。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必是起于小处的人,也定不是只立于小处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组互相矛盾的名句构成。第一组句子是狭路相逢时退一步还是勇者胜的矛盾;第二组句子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还是细节定成败的矛盾;第三组句子是大丈夫能屈能伸还是宁死不屈的矛盾。最后一句话指出了这些名句之间的矛盾性。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组作为立论依据,给了考生比较充分的选择空间。
  可见,题目是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每组句子放在一起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需视情况而定,体现了一种辩证统一的思辨性。第一组句子:如果与敌人、对手“狭路相逢”,就要寸步不让,勇敢争取,战胜对方,做一个勇敢的冲锋陷阵者;如果与亲朋、同胞“狭路相逢”,就要懂得谦逊退让,大度包容,在退一步中求和谐,懂关爱。或者遇到原则问题寸步不让,而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则该让则让。第二组句子:成大事者,从宏观角度来说,要明白把握大局和方向的重要性,要有大局观,要“不拘小节”;从微观角度来说,做好小事是做好大事的基础,而忽视细节往往酿成祸患,不可否认有时“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说,这两者并非完全矛盾,做事情时我们既要有全局观,也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落实,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达成目标。第三组句子:大丈夫在为成大事积蓄力量时、舍弃利益时、忍辱负重时、韬光养晦时,就要能屈能伸,舍弃小的得失,忍受小的屈辱,以图将来,成就大事业。但若是面对大是大非、气节荣誉时,则要宁折不弯,绝不屈服。可见这些看似矛盾的句子,实则体现出了做人做事的灵活变通,任何选择和举动都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境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应对,有时看似相左的举动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是正确的。
  从“立论依据”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阐述在什么情况下该做出正面的举动,在什么情况下该做出反面的选择举动,但无论是哪一种举动,都是正确和明智的选择。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两种情况本身都没有错,然后分析两种情况在不同的情形之下的意义,最后阐述我们如何在不同情形之下作出正确的抉择。
  立意:
  1.退一步为情谊天地宽,进一步为胜负勇者胜。
  2.成大事者,为大局可不拘小节,为成事必重视细节。
  3.大丈夫能屈能伸谋大事,宁死不屈守气节。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