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作文 > 作文题“地铁丢书”审题立意|范文
题目详细信息

作文题“地铁丢书”审题立意|范文

  • 题目编号:2339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8943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6-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7-01-22
  • 考点详细:作文-写作
  • 命题类型:新材料

试题内容: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艾玛(美国演员,曾扮演《哈利波特》中的赫敏与伦敦公益组织“地铁上的书本”合作,一共“丢下”了100本书。这些书里附带了他亲手写下的字条,字条上说:“希望你喜欢这本书,请好好保护它。如果你读完了,请再放回地铁中,把这本书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1月15日,8时起,有10000本书被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力,参与者不乏鲁豫、徐静蕾、黄晓明等各界名人。每本书的扉页都带二维码追踪系统,扫码可查看这本书的漂流轨迹和此前读者的留言。
  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使每个人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阅读的空间和时间,作为高三的学生,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现象?你觉得大家能否捡起“地铁丢书”,更捡起阅读的习惯呢?你要如何永葆一颗阅读的心呢?
  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试题答案:

15.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审会问题的基本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考题,解答时要结合材料主要内容进行分析,重点把握材料的核心要素以及材料本身的精髓之处,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进行立意.本材料就“读书活动”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作文中学生如何看待,通过分析可以从不同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把握.
  参考立意:
  1、“丢书大作战”:难以捡回人们丢失的阅读习惯;
  2、阅读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能够象征新取代阅读;
  3、阅读的角度在于随时性,而不在于一时性.
  【解答】参考范文:
  “丢书大作战”:难以捡回人们丢失的阅读习惯
  纵观“丢书大作战”这几日在中国的发酵,已经可以预判,这又将是一场炒作胜过实践的“作秀”.
  从11月15日上午开始,一篇叫做《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帖子开始在朋友圈刷屏.在“新世相”发起的这个活动中,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了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该创意的源头来自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据悉,艾玛•沃森丢在地铁里的《妈妈我妈妈》一书是非裔美国女诗人玛雅•安吉罗的自传,这与其联合国妇女亲善大使的身份颇有不谋而合的意味.
  而纵观中国版“丢书大作战”,除了1万本书,和一长串明星、作家、媒体人的参与名单外,再无更多深意.无论是郑重地丢下一本《三体》,还是搞笑式地丢下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些书本身并不会引起人的阅读兴趣.更直白地说,它们只是符号,折射出人们内心对阅读的向往,以及无暇阅读的苍白感与无力感.
  忘记从何时起,许多人开始不读书了.更确切地说,是不读纸质书.经济便捷的电子书横空出世,取代了油墨飘香的纸质书,实体书店日渐式微,靠打折促销才能勉强支撑.而今在地铁上丢书,无非是为了创造一种新鲜感,让平日里摆放在书架上的书走进移动公交、地铁,让原本坐在图书馆里阅读的人跳脱出来,在行走中进行阅读.
  新世相说,他们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对地铁和书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关注,起码这是个开头.笔者以为,这或许也是结束.
  得出该结论并非悲观,而来自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洞见.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是世界的发展规律,就像历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替代手工业,电力替代蒸汽机一样.新媒体替代旧媒体,新思想超越旧思想,也是不可避免的轮回.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重要且不可或缺.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以读书为乐,当真难能可贵,有其必要.然而,若一昧模仿国外,忽视国情,怕有东施效颦之嫌疑.当人们在地铁中捡到一本书,上面甚至还有明星签名时,他们感到一瞬间的新奇、满足,而后将失去兴趣.北上广清晨的地铁依然拥挤,人们仍然无法静下心来去真正阅读一本书.
  也许,这样的尝试只是为了提醒人们,在忙碌中不要忘记读书.但落到实处,若真的爱书,又何必丢书呢.
  
  
  
  2017年1月19日

  作文题“地铁丢书”审题立意|范文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