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何谓“风骨”》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何谓“风骨”》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20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8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2-12-28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何谓“风骨” 作者:罗小凤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何谓“风骨”?它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风”与“骨”二字最初本是分开使用的,“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含有教化教育之义;“骨”则来源于王充的《论衡·骨相篇》,“骨”乃就一个人的形貌而言。“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风骨”在此话语体系中主要指道德修养中所透露出的气质。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风骨”纳入文学批评范畴,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二:
  怎样才能使作品有“风骨”呢?刘勰指出:“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述情必显”即“意气骏爽”,也就是《明诗篇》论建安文学的“磊落以使才”“唯取昭晰之能”。“析辞必精”也就是要求作品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在这两方面的要求中,“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统摄力。而“析辞必精”则是作品有“风骨”的必备条件,因为在作品思想情感对辞采形式起着统摄、聚合作用的同时,作品的辞采形式既对情思内容有积极的表达作用,又对情思所具的感染力和聚合力有能动的消长作用,即文辞的繁简、质艳也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由于缺乏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致使作品缺乏“风骨”的现象并不鲜见;而由于作品辞藻过于繁艳,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学史上亦不乏其例。
  (摘编自孙敏强《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论“风骨”说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意义》)
  材料三:
  西方的“崇高”与中国“风骨”有相似之处,崇高与风骨产生地不同,受到的历史影响不同,但二者都是针对浮夸、淫靡、没有生命力的文风,在西方和中国分别提出了“崇高”和“风骨”这两个具有阳刚之美的思想。“崇高”这一美学术语也是在“西学东渐”时传入中国的,在我国的美学著作中,崇高还被称为“刚性美”或者是“刚美”。
  风骨与崇高都是美学的范畴,风骨与崇高诞生的历史背景相似,崇高是在古罗马帝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罗马走向衰落的时期诞生的。针对古罗马的创作文风,朗吉努斯才写了《论崇高》。刘勰所处的时代也是社会动荡不安,文风浮夸,这些使他强调作品的风骨。“风骨”与“崇高”不仅是作家们的文章风格,还是审美的范畴,二者都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如自然界中的景物,只从物的角度看,它们没有思想和情感,也就无所谓风骨与崇高了。自从有了审美实践活动,山河就由自然景物的存在物变成了审美的存在,也就是自然性与人性在人生实践活动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紧密的关系。
  “风骨”和“崇高”在美感上都可以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像是人读到一篇好的文章,就会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欣赏和佩服。竹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是高雅、君子的代名词,欣赏郑板桥画的竹子,给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是愉悦的。崇高与风骨都普遍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就像是高山、大海给人崇高的感觉,冬天里绽放的梅花,笔直翠绿的竹子等体现了风骨。
  “风骨”和“崇高”虽然都强调情感,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的,崇高主要是从人的主观方面来解释的,例如朗吉努斯认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而风骨主要是从文章或是作品的客观方面来看的,文章的风格和骨气都是作者后天培养和发展的,来自现实生活之感发。在审美心理上,“崇高”可以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就会慢慢地转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摘编自刘红《论风骨与崇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他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
  B.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成为文学批评范畴的一种审美标准,可从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两方面体现出来。
  C.刘勰认为,文辞端庄正直,那么文骨就形成了;文章表现出作者高昂爽朗的意志和气概,那么文风就会清新明显。
  D.西方的“崇高”和中国的“风骨”都诞生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此作家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有“风骨”的文学作品。
  B.文辞的繁简、质艳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所以,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
  C.新时代诗歌要想重建“风骨”,既需提升作者的道德修养、人格气质,也需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文辞音韵等方面下功夫。
  D.“风骨”在审美心理上给人刚强、舒爽之感,而“崇高”则会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紧张感,所以中国的风骨理论优于西方的崇高理论。
  4.下列句子,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讲的“风骨”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4.西方“崇高”理论和中国“风骨”理论都属于人们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请简要概括两者在审美上的异同。
  5.杜甫的诗歌《登岳阳楼》是如何体现“风骨”的?请结合材料谈谈。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试题答案:

【答案】1.A 2.C 3.D
  4.①相同点:都具有阳刚之美;都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②不同点:在审美心理上,崇高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慢慢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而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5.①诗歌既鲜明地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慨叹(或“又表达了对战争未息、民不聊生的家国的担忧”),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感情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了,体现了“风骨”的其中一个条件“述情必显”。②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为例,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文辞简洁,整首诗读来抑扬顿挫,体现了“风骨”的另一个条件“析辞必精”。③材料三又指出“风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像是高山、大海给人崇高的感觉”,而杜甫的《登岳阳楼》,颔联写景十分壮阔。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增添了这首诗的风骨内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他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错误,将“风骨”连用来品评人物画的是顾恺之,原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且“‘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顾恺之也未必是最早使用的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说法绝对,原文是“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可见作家的强烈情感若不能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作品未必有“风骨”。
  B.“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错误,文辞的繁简、质艳会影响作品的“风骨”,但不意味着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风骨”,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且文章是说“由于作品辞藻,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学史上亦不乏其例”,说的是“过于繁艳”。
  D.“中国的风骨理论优于西方的崇高理论”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风骨’和‘崇高’虽然都强调情感,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的”、在审美心理上的感受不同,并未比较优劣。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作品有“风骨”的的条件是:①“述情必显”,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②“析辞必精”,使用了恰到好处的辞采形式。
  D.诗句的意思是: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飘过一缕青云,乌黑的鬓发掠过她的脸庞。此句语言婉丽,写闺中思妇初醒的情态,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并未表现出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相同点:
  依据“但二者都是针对浮夸、淫靡、没有生命力的文风,在西方和中国分别提出了“崇高”和“风骨”这两个具有阳刚之美的思想”可概括为:都具有阳刚之美;
  依据“‘风骨’和‘崇高’在美感上都可以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可概括为:都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②不同点:
  依据“在审美心理上,‘崇高’可以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就会慢慢地转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可概括为:在审美心理上,崇高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慢慢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而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指出了使作品有“风骨”的两个条件,一是“述情必显”。文章指出,“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统摄力。
  再看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抒发的感情。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尾联“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由此,这首诗表达了深沉慷慨、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既鲜明地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慨叹,又表达了对战争未息、民不聊生的家国的担忧。
  材料二指出使作品有“风骨”的第二个条件,即“析辞必精”。文章指出,作品的辞采形式既对情思内容有积极的表达作用,又对情思所具的感染力和聚合力有能动的消长作用,即文辞的繁简、质艳也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
  再看杜甫《登岳阳楼》的“辞采”。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为例,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无”对“有”,“无”写出与亲人音信皆无的担心、无奈,突出诗人精神上的孤独;“有”则写出诗人年迈体衰之外,又四处漂泊,无处安身,更于国事无补的深层痛苦。由此,诗歌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文辞简洁,不饰辞藻,整首诗读来抑扬顿挫。
  材料三又指出,“风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像是高山、大海给人崇高的感觉。
  再看杜甫的《登岳阳楼》,颔联写景十分壮阔。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由此,“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壮阔的洞庭湖景,给人崇高的感觉。

  《何谓“风骨”》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