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28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16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1-02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 作者:费孝通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是一种帮助社会适应处境的力量。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并不能使人在这处境中获得满足,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观念发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客观经济处境里。
  我常觉得孔子所企图的是在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身份安排定当,大家安分的生活下去。这正是像英国的国术足球。球员们从不感觉到球场应当要加宽一些,球得加重一些,或是增加几个球员,他们是安“分”的。他们更不会坚持一套规则只许自己用手,不许人家用手,自己门上装个铁网,人家门前不许守卫。我们似乎必须有一套社会结构,而人也需要安分的精神,这精神就是“礼”,我很想翻译成英国人民所熟习的sportsmanship。Sportsmanship是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的服从于这地位应有的行为,也就是“克己”。在北平街上,有些门上还可以看到“知足常乐”四字。快乐是人生的至境,知足是达到境界的手段。
  我并不知道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但是知足的态度却使他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尤其是一种不说明目的地的“进步”。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不发生兴趣的,他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懂农事的人。他的门徒中更极端一些的像孟子,把劳力者视作小人了。当时和儒家不太和合的庄子,在限制欲望、知足这一点上是表示赞同的。惟一对于技术有兴趣的是墨家,在中国思想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儒家,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事。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儒家注重伦常有它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亲属关系。亲属关系供给了显明的社会身份,夫妇、父子间的分工合作是人类生存和绵续的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这些身份比了其他社会团体中的身份容易安排。以婚姻和生育所结成的关系可以扩张成一个很大的范围,而且在亲属扩展的过程中,又有性别、年龄、辈分等清楚的原则去规定各人相对的行为和态度。
  以亲属关系作结构的纲目是同儒家以礼作社会活动的规模相配合的。礼,依我以上的注释,是依赖着相关各人自动的承认自己的地位,并不是法。法是社会加之于各人使他们遵守的轨道。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中。“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是养成礼的过程。足球的指导员一定明白球员的合作必须经过朝夕的练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也很近于哈佛大学Mayo教授所谓social skill,直译是“社会技术”,意译是“洒扫应对”。用普遍社会学的名词来说:积极的和自动的合作需要高度的契洽,契洽是指行为前提的不谋而合,充分的会意;这却需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使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换一句话说,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合作,不能是临时约定,而需要历史养成。亲属在这方面说正是人和人的历史关系,家庭又正是养成亲密合作的场合。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社会技术”最易陶养,以礼来规范生活的社会也最易实现。儒家想创造一个礼尚往来的理想社会结构,中国原有的亲属组织也就成这结构的底子了。
  (摘编自费孝通《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有删改)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知足安分的观念,那么传统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就无法适应并安定在资源匮乏的经济环境中。
  B.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希望人们能安于自己的身份,就像足球运动员安于足球比赛规则一样。
  C.亲属关系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都比其他临时约定的社会关系更能让人产生安于各自身份的感觉。
  D.与法的临时性有所不同,礼必须养成于长期的亲密合作中,因此礼尚往来只有在亲属关系中才能实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在乡土社会中比在现代社会中影响更大,是因为有“礼”这种行为规范的维持。
  B.现代社会中环境变化加快,传统已经失效,因此法律的学习比传统的继承更加重要。
  C.礼治社会中人们熟悉并信服传统,法治社会中人们应付新问题的办法可以不合传统。
  D.人服礼的主动性来自于人们对礼的敬畏之感,这和今天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并无二致。
  3.下列选项,无法依据材料一的观点推断出的一项是( )
  A.“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一个隐士对孔子不事生产的批评,从侧面也说明了孔子确实不懂农事。
  B.“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句话是孟子在强调社会分工时说的,表明劳心的统治者应向劳力的被统治者分配食物。
  C.“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个比喻是许由在拒绝尧让天下给自己时说出的,从侧面也体现出了庄子知足的态度。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这个法则是墨子从工匠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从侧面也体现了墨子对技术的兴趣。
  4.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点,请分别简要概括。
  5.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提出“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答案:

1.D
  2.C
  3.B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知足安分的观念和“礼”的关系,以及安于各自身份的“礼”在亲属关系中更容易养成。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礼和法、礼治和法治的区别,强调乡土社会以礼治为主。
  5.①近代中国是一个知足安分的乡土社会,人们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 ②科学和工业革命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故而难以在近代社会发生; ③近代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传统势力极其强大的礼治社会,人们主动服膺传统以至于不愿轻易改变; ④科学和工业革命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不断应付新问题的过程,近代中国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礼尚往来只有在亲属关系中才能实现”绝对化,依据材料一“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社会技术’最易陶养,以礼来规范生活的社会也最易实现。儒家想创造一个礼尚往来的理想社会结构,中国原有的亲属组织也就成这结构的底子了”可知,“礼尚往来”最容易在亲属关系中养成,但不意味着其他社会关系中完全不能实现。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因为有‘礼’这种行为规范的维持”因果颠倒,应该是因为传统在乡土社会影响更大,所以才能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
  B.“传统已经失效”绝对化,原文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法律的学习比传统的继承更加重要”无中生有,原文是说“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指出了法律的重要意义,并没有说法律的学习比传统的继承更加重要。
  D.“这和今天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并无二致”曲解文意,人们对礼的敬畏和对法的敬畏并不相同,一个是主动的敬畏,一个是有外在权力推动的敬畏。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表明劳心的统治者应向劳力的被统治者分配食物”无法合理推断,可以推出的应该是劳力的被统治者向劳心的统治者贡献食物,因为只有小人即劳力者才需要进行劳动生产。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观念发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客观经济处境里”,第二段“我们似乎必须有一套社会结构,而人也需要安分的精神,这精神就是‘礼’”,第四段“儒家注重伦常有它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亲属关系”,第五段“以亲属关系作结构的纲目是同儒家以礼作社会活动的规模相配合的”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知足安分的观念和“礼”的关系,以及安于各自身份的“礼”在亲属关系中更容易养成。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第二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礼和法、礼治和法治的区别,强调乡土社会以礼治为主。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我并不知道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但是知足的态度却使他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尤其是一种不说明目的地的‘进步’”可知,近代中国是一个知足安分的乡土社会,人们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可知,科学和工业革命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故而难以在近代社会发生;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我常觉得孔子所企图的是在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身份安排定当,大家安分的生活下去……Sportsmanship是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的服从于这地位应有的行为,也就是‘克已’”可知,近代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传统势力极其强大的礼治社会,人们主动服膺传统以至于不愿轻易改变;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可知,科学和工业革命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不断应付新问题的过程,近代中国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