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诗歌鉴赏 >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鉴赏试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鉴赏试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53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7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03
  • 考点详细: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 题目:南园十三首·其五 朝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诗 题材类别:其它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①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②书生万户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①此诗写于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②若个:哪个。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以反问开篇,起势峻急,语气强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安定。
  B.李诗“收取关山五十州”,暗示了当时烽火连天、战火不断的社会现实。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李诗和辛词中的“吴钩”具有相同的文化含意,是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D.“登高而赋”是古代文人的习惯,此处二位诗人亦是登高远望,思绪翻涌。
  15.李诗与辛词都为读者呈现了生动的诗人形象,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形象的异同。

试题答案:

14.D
  15.同:①两首诗都展现了壮志难酬、内心悲愤的爱国诗人形象。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二人都渴望能沙场立功,报效国家,却都报国无门。
  异:①李诗呈现的是一个慷慨激昂、沉痛忧郁的少年书生形象。②辛词呈现的是一个孤单思乡、年华不再的中年将军形象。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此处二位诗人亦是登高远望”错误,“请君暂上凌烟阁”,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可知李贺并未登高。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李诗第一个设问是反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显得气势磅礴。诗人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何不”,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这是一位书生意气的少年的悲叹。
  辛词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这是一位有家难归,年华不再的中年英雄志士形象。
  两篇作品都给我们展示了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人物形象。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鉴赏试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