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575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00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09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作者: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他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海子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是因为诗歌审美方式发生嬗变。
  B.从曹操和海子的作品看,古人对海洋的书写均属海边眺望式的书写,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和限制。
  C.如今,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不再把海洋作为观光对象,而是将其当成立足点。
  D.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意义,总领全文,提纲挈领。
  B.②③段分别从历史和现在阐释“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发展,接着从三方面具体阐释其内涵。
  C.作者引用蒋浩的诗句“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是为了说明人们对祖国的认知在更新。
  D.文章立足现实,呼吁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结尾收束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机遇与挑战,有利于打破眺望式书写构成的双重自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B.想要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秩序,诗人创作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C.“披襟眺沧海,中凭轼玩春芳”是李世民《春日望海》中的诗句,属于海边眺望式的感性写作。
  D.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不能回避与海洋发生积极联系,这是创作的进步,呼应了时代的发展。

试题答案:

1.D
  2.C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诗歌审美方式发生嬗变”因果倒置,第一段说“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选项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
  B.“从曹操和海子的作品看,古人对海洋的书写均属海边眺望式的书写”说法错误,原文为“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曹操的《观沧海》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属于海边眺望式的书写,但不表示“古人对海洋的书写均属海边眺望式的书写”,“均属”过于绝对,也没有依据。
  C.“诗人不再把海洋作为观光对象”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再仅仅……”,选项过于绝对。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作者引用蒋浩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人们对祖国的认知在更新”张冠李戴,原文为“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可见是引用诗人李琦的诗句说明人们对祖国的认知在更新,而不是引用蒋浩的诗句。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诗人创作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错误,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文中说的是不摒弃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并非是不能应对,所以“必须要摒弃”过于绝对。
  故选B。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