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791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07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3-16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作者出处:说苑 体裁:论说 文言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刃,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则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咎犯申其左臂而诎指曰:“便游赭画,不峻城阙;柱梁衣绣,士民无褐;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秣;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谏简公曰:“田常与宰予,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相攻虽叛而危之,不可。愿君去一人。”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贼简公于朝。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故忠臣之言,不可不察也。”
  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
  B.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
  C.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
  D.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B.“不治城郭”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C.“咎犯申其左臂”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申”字含义不同。
  D.“非细人之所敢议也”与“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两句中的“细”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继位,不理朝政,苏从冒死向楚庄王进谏。庄王割断悬挂鼓钟的绳子,采纳苏从的建议,第二天苏从被拜为国相。
  B.晋平公喜好声乐,增收赋税,咎犯列举多点理由进行劝说。晋平公听后觉得有理,就废除声乐,与咎犯一起治理国政。
  C.诸御鞅认为田常和宰予相互憎恨会危害国家,建议齐简公除掉其中一人。后来田常果然杀人。简公感叹要详察忠臣之言。
  D.景公施政严酷且认为这不会妨害治国理民,晏子则认为这会导致臣子变成聋子和哑巴,闭塞言路,严重影响国家治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柱梁衣绣,士民无褐;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秣;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
  (2)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试题答案:

10.C
  11.B
  12.D
  13.(1)(君王宫殿的)梁柱上都裹着锦绣,士人和百姓却没有粗布短衣;老百姓面带肌容,但君王的马却有粮食吃;亲近的大臣不敢劝谏,疏远的臣子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2)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用一个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本来也有接受了暂时不用的情况,但哪里有拒绝而不采纳的呢?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庄王成为君主后,三年不管理朝政,还在国内下令说:“有劝谏的人就一定要处死,绝不饶恕!”。苏从(听了这个消息后)说道:“身处君王高贵的爵位,享受着君王提供的丰厚待遇,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劝谏他的国君就是不忠。”于是他入宫进谏。
  “三年”是“不听朝”的具体时间,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君之厚禄”做“食”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不是”的意思。句意: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B.“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不治城郭”中“治”的意思是“修整”,“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治”的意思是“惩处”。句意:却不修整城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
  C.通“伸”;反复申述。句意: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手指说。/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D.见识浅陋;细微。句意: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应该议论的事情。/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晏子则认为这会导致臣子变成聋子和哑巴”错误。由原文“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可知,处理朝政严酷,那臣下就不敢说话了;臣下不敢说话,那么君王就什么也听不到了。臣下不敢说话,就叫做哑巴,君主听不到下情,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由此可知,不是“晏子则认为这会导致臣子变成聋子和哑巴”,而是“晏子则认为这会导致君王变成聋子,臣子变成哑巴”。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衣”,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士民”,士人和百姓;“褐”,粗布短衣;“粟秣”,粮食;“达”,表达自己的意见。
  (2)“固”,本来;“不用”,暂时不用的情况;“恶有”,哪里有;“距”,拒绝。
  参考译文:
  《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作臣子的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楚庄王成为君主后,三年不管理朝政,还在国内下令说:“有劝谏的人就一定要处死,绝不饶恕!”。苏从(听了这个消息后)说道:“身处君王高贵的爵位,享受着君王提供的丰厚待遇,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劝谏他的国君就是不忠。”于是他入宫进谏。苏从说道:“我听说好走正道的人资助多,好享乐的人沉迷多,好走正道的人粮食(好处)多,好享乐的人败亡多;楚国的灭亡没有几天了,我冒死罪来告诉大王。”楚庄王说道:“很好!”。随即左手拉着苏从的手,右手抽出护身的短刀,割断悬挂鼓钟的绳子,第二天就拜苏从为国相。
  晋平公喜好音乐,增加赋税征收,却不修整城邑,并且说:“有敢劝谏的人处死刑。”都城的人都为此而忧虑。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求见。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手指说:“君王所游之处全是雕梁画栋,但城墙门楼不得完善;君王宫殿梁柱都裹着锦绣,而士人和百姓却没有粗布短衣;老百姓面带肌容,但君王的马却有粮食吃;亲近的大臣不敢劝谏,疏远的臣子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平公说:“说得好。”于是撤去钟鼓,废除声乐,和咎犯一同治理国政。
  齐简公有个臣子名叫诸御鞅,他谏简公说:“田常与宰予这两个人互相憎恨,我担心他们会相互攻杀。相互攻杀产生叛乱会危害国家,不能这样,希望你除去一个人。”齐简公说:“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应该议论的事情。”没过多久,田常果然在宫庭攻杀宰予,在朝廷伤害简公,简公长叹一声说曰:“我不听御鞅的话才造成这样的祸患。所以忠臣的话,不可不详察。”
  晏子问齐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吗?”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那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妨害呢?”晏子回答说:“处理朝政严酷,那臣下就不敢说话了;臣下不敢说话,那么君王就什么也听不到了。臣下不敢说话,就叫做哑巴,君主听不到下情,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再说集合微小的豆子小米来装满粮仓;汇合稀疏的丝缕做纬线,就能织成帷幕。泰山高大,不是仅靠一块石头,而是从低处堆积然后才变得高大。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用一个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本来也有接受了暂时不用的情况,但哪里有拒绝而不采纳的呢?”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