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五伯莫盛于威、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五伯莫盛于威、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9868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98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3-31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五伯莫盛于威、文 作者出处:管仲论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桎梏|道|五伯|疏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辨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五伯莫盛于威、文①,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②之虐,不如孝公③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益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遵伯玉,而退弥子暇,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管仲论》)
  【注】①威,齐桓公:文,晋文公。②灵公,晋灵公。③孝公,齐孝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填写答案标号。
  夫子A纠未成君B管仲未成C臣D管仲E才度义F管仲不死G束缚而立H功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桎梏,是一种古代刑具,指脚镣和手铐,现大多用来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B.道,指方式、方法,与《过秦论》中“行军用兵之道”中的“道”意思相同。
  C.五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也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缪公。
  D.疏,指书写、分条陈述,与《滕王阁序》中“恭疏短引”中的“疏”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认为召忽选择自杀,比管仲更忠心,而孔子却认为召忽并不值得赞美,因为他过于追求仁义。
  B.孔子认为管仲向齐襄公游说之事不能证明管仲没有口才,立公子纠未成功,也不是管仲缺乏智谋。
  C.虽然晋文公在很多方面不及齐桓公,但其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与晋国尚有老成练达之臣有关。
  D.管仲临死前没有像史鳍斥退弥子瑕、荐举蘧伯玉一样推举鲍叔等人,是因为齐国当时并没有贤才。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
  (2)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试题答案:

10.BDF 11.D 12.D
  13.(1)父母家人在齐国因罪被杀,却没有忧伤的神色,这是他没有慈爱的胸怀;戴着脚镣、手铐被关在囚车里,而没有羞惭的表情,这是没有羞恶之心。
  (2)齐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子纠没有成为国君,管仲没有成为公子纠的大臣。管仲的才智超过了道义,他没有死于囚禁却建立了功名。
  “子纠”指公子纠,与“管仲”分别作为“子纠未成君”和“管仲未成臣”的主语,两句主语不同,中间应隔开,即B处;
  “管仲未成臣”中,“未成”是谓语,“臣”是宾语,主谓宾完整,应在其后D处断开;
  “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中各有主语管仲,可见这是两句单独的句子,应在中间断开,即F处。
  故应断于BD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 正确。 道,都指方式、方法。句意:做仁人的方法。/行军用兵方法。
  C. 正确。
  D.“意思不同”错。疏,都是指书写、分条陈述,意思相同。句意:并写出他们各自的短处。/恭敬地写下这篇引言。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齐国当时并没有贤才”错。原文“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可看出作者认为书中记载是荒诞不值得相信的。书中是认为他们各自有短处,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家残于齐”,状语后置句,应为“家于齐残”;“残”,残杀;“桎梏”,名词作动词,戴着脚镣、手铐;“丑”,羞恶。
  (2)“薨”,死;“惑”,疑惑;“恃”,依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向孔子问道:“管仲的为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子路说:“过去管仲劝谏襄公,襄公不接受,这是管仲没有口才;想立公子纠为国君而没能做到,这是他没有智谋;父母家人在齐国因罪被杀,却没有忧伤的神色,这是他没有慈爱的胸怀;戴着脚镣、手铐被关在囚车里,而没有羞惭的表情,这是没有羞恶之心;转而为臣侍奉他曾经想射杀的齐桓公,这是不忠贞;召忽为公子纠而死,而管仲却没有为之而死,这是不忠心。做仁人的方法,难道是像这样吗?”孔子说:“管仲劝谏齐襄公,襄公没有接受,这是齐襄公昏庸无道;想立公子纠而不能做到,这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父母家人在齐国因罪被杀,却没有忧伤的神色,这是懂得审度时命;戴着脚镣、手铐被关在囚车里,而没有羞惭的表情,这是因为自己裁断慎重;侍奉曾要射杀的君王(齐桓公),这是懂得及时变通;不为公子纠而死,这是会衡量生死的轻重。公子纠没有成为国君,管仲没有成为公子纠的大臣。管仲的才智超过了道义,他没有死于囚禁却建立了功名,这是无可非议的。召忽虽然为公子纠而死,但为了追求仁德做得太过分了,并不值得称赞。
  材料二: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齐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写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鳍,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将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像这样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五伯莫盛于威、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