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3021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2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7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 作者:黄柯瑕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侗语。在侗族人聚居的侗乡里,侗族人往往出生没多久就开始学唱歌。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的心中,唱歌和吃饭同样重要。侗族人认为吃饭是养活身体的活动,而唱歌是养活心灵的活动。
  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侗寨到处洋溢着洪亮的歌声。侗族大歌的内容,不仅涉及侗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也包括侗族社会的历史、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唱歌不仅是日常的休息和消遣,也是侗族人用来记事的重要工具,在各种节气、特殊仪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唱歌表示欢庆,以歌为礼迎送宾客;在祭祖时唱歌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在需要致哀的场合唱歌以抒发悲伤的感情;当生活中发生了冲突和矛盾,用唱歌来化解;在劳动中感到疲劳,用唱歌来缓解,为劳动者鼓劲。他们用歌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声部合唱歌曲。《三江县志》记载,19世纪初期已有了侗族表演唱歌。唱法是按组互和的,喉音佳者如果唱反音的话,形成的效果就是众声低而反音独高,所以会格外的动听。唱高声部的嗓子好的人会成为歌手,即侗族大歌队中的“塞嘎”,而唱低声的当控制音量,以达到与高声部的和谐统一。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一领众合,它的和声与织体独具特色。低音声部通常先是承担着演唱主旋律的任务,继而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声音模拟阶段,在这个时段中往往还会有一个拖着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而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关的艺术感受。
  (摘编自黄柯瑕《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
  材料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色,如高山流水、鸟叫虫鸣。其结构一般分“果(组)”“枚(首)”“僧(役)”“角(句)”四大部分。大歌的合唱形式和传统合唱形式不同,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1950年,音乐工作者郭可诹和萧家驹等人在黎平县工作时,发现了藏在侗族大山里的民族合唱。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分割点。
  此后,侗族大歌开始在侗族以外的地方以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1953年,黎平岩洞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被选中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汉语译为《蝉之歌》),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观众的热烈赞赏。同年,吴培信等作为赴朝慰问团成员,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其后,她们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把侗族大歌唱到了国际音乐舞台上。大歌是侗族的文化名片,这些表演加深了侗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侗族大歌走向舞台化的表演,也彰显了世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解的变化。
  国际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先生决定把侗族大歌推荐到巴黎秋季艺术节。1986年,来自贵州黎平、从江两县的吴玉莲、陆俊莲等九位侗族姑娘在巴黎正式开始演出,剧场里摆放的是专门从中国空运过来的竹凳,穿戴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在银饰叮叮咚咚的碰撞声中缓缓登场,她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那些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听众惊奇地发现了铜族大歌的独特之处。
  在舞台上的侗族大歌“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创作”。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舞台化的演出,族大歌不再拘泥于传统村寨演唱的类型,而是作了舞台化改编。之后,侗族大歌登上春晚舞台,呈现了一首又一首舞台化改编后的侗族大歌,这些侗族大歌加入了表演性的艺术动作,从而脱离了传统村寨的表演环境,从村寨走向了舞台。
  (摘编自罗雪《侗族大歌的演唱转型:从村寨走向舞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侗族人的信仰,他们认为歌能养心,唱歌既是消遣也为记事。
  B.音乐担负着特殊功能,侗族人在劳动、祭祖、冲突中都离不开唱歌。
  C.侗族人认为音乐能涵养心灵,唱歌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
  D.加入表演性动作后的侗族大歌更适应舞台化演出,甚至登上了春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侗族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合唱艺术,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是中国音乐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C.侗族大歌格外动听与按组互和的唱法有关,众声低,反音独高,带来至美的艺术享受。
  D.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使巴黎观众发现了侗族大欧的独特之处。
  3.下列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景与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在黎平侗寨举办首场晋级赛。
  B.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侗族“蝉之歌”组合获得原生态组银奖。
  C.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
  D.2023年4月20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村举办大型侗寨山水实景演出——“戊梁恋歌”。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
  D.
  5.侗族大歌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1.C 2.D 3.C 4.B
  5.①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
  ②模拟自然界的声音;
  ③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④演唱融入日常生活和劳动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错误,文中说“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不能判断为“最好的方式”,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使……”错误,原文为“她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那些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听众惊奇地发现了铜族大歌的独特之处”,使巴黎听众发现了侗族大歌的独特之处的原因是婉转清脆的歌声。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材料一第二段表述的是侗族大歌融于日常生活和劳动之中,“吃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就是村寨中的生活场景。
  其他各项都不是日常生活或劳动。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根据原文“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关的艺术感受”,高平和调声部才是支音复调式,对主调具有装饰作用,而非大歌低音声部。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围绕关键点侗族大歌特征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结合“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可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
  结合“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色,如高山流水、鸟叫虫鸣”可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
  结合“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可知,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结合“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可知,演唱融入日常生活和劳动中。

  《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