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 题目编号:6595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4
  • 质量平均:4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9780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2-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3-03-14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桓公自莒反于齐 作者出处:管子•小匡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虚词-翻译-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加|秉|殆|比 所考虚词:乃|其|之|而

试题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7分)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②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③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②雠,同“仇”。③柙,xiá,木笼。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通“柄”,权柄
  C.中钩,于死 殆:几乎
  D.是君与寡君贼之也 比:并列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用之,可乎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为君亦犹是也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且施伯知夷吾之才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归之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竭力劝说齐桓公任用管仲,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被鲁国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可见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4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3.A加:施加
  14.D连词,表顺承(A项前“乃”是连词,“竟然”;后“乃”是副词,“才”。B项前“其”是代词,“他”;后“其”是代词,“自己”。C项前“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之”是动词,“到”。)
  15.C(C项“必将”错解了文意,应为“如果管仲被鲁侯重用”。)
  16.(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必:一定;治:使……治理得好;则非臣之所能也:判断句式;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译为大概、恐怕。各1分。共4分)
  (2)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管仲)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乃:就;生:活着;柙:用木笼装;以予齐:来交给齐国。各1分。共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桓公从莒返回齐,委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辞谢道:“我是您的庸臣。国君加惠于我,使我免于饥寒,就算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那不是我能胜任的,大概只有管仲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诚守信,交结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将士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百姓的父母,要想治理这个人,就不可不靠他的父母。”桓公说:“管仲亲手射我,射中带钩,我差点丧命,现在竟然用他,可以吗?”鲍叔牙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您如果宽恕他就接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该怎么办?”鲍叔牙说:“您可派人到鲁国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肯给我。”鲍叔牙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逆臣在贵国,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君定能答应。不过,施伯知道管仲的才能,一定设法交付鲁国政事。管仲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管仲不接受,他们知道他将会返回齐国,定会杀他。”桓公说:“那么管仲会接受吗?”鲍叔牙说:“不会,管仲侍奉君主没有二心。”桓公说:“他对我也会那样吗?”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鲍叔牙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我们的亲人,请替齐国杀掉。”鲁国便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满足我们的心愿。”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能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管仲是天下的贤士,有大才能。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然长久地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呢?”鲁君说:“好。”将杀管仲,鲍叔牙进言说:“在齐国杀,这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这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在齐国把他处死,是为教育群臣。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与我国叛贼站在一起,这不是我们国君所期望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君就没杀管仲,于是把管仲活着捆起来用木笼押回齐国。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