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文章浏览 > 教案课件 > 如何上好优质课与示范课
文章浏览

如何上好优质课与示范课_2

来源:网络  浏览:6001  下载:0  上传:2013-01-23


三、把握文本,巧妙设计
  1、突出教材的核心内容,理性文章形象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优质课,一定要突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位优秀教师曾说:“理性的文章用形象的方式教学,形象的文章要突出理性的色彩。”理性的文章如议论文、杂文、演讲等;形象的文章如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在这里介绍一下理性的文章如何形象化。
  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日照一中进行,青岛选手郑成业夺得了日照赛区的第一名。他上的课是《拿来主义》。这堂课给听课教师两点很深的印象。
  其一:在开篇之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真正提出‘拿来主义’这个观点,是在文章的什么地方?为什么作者不开宗明义呢?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这几个问题一下子把全文带动起来,前者把全文一截为二,扼要且分明。后者点明了教材的核心内容。
  其二:在分析“孱头、昏蛋、废物”时,郑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文革期间,红卫兵把孔子的坟掘了,把孔庙烧了;二是改革开放之初,某企业进口了外国的机床,不能用,全是旧机器,而领导却得到了好处。他问:结合课文,说说这两个例子说了哪两种人,为什么?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的,其意义却十分深远,结合当今现实生活来学习更有意义。名家名篇犹如大海,其博大而又旨远,其精深而又辞工。在这里,设计把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了,这种教学方式十分形象直观,学有所得。这种教学方式就叫“理性的课文用形象的方式处理”,巧妙。
  2、凸现学生想象力,物我角色转换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这里,十分突出了学生的发现与感受。如何落实呢?那就要借助想象来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想象的空间一旦打开,其奥秘无穷。
  出示公开课《归去来兮辞》,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设计一个“人与菊花对话”的环节。
  “先生任官经年,三任三隐,这次归隐,看到三径就荒,唯有心爱的菊花犹存,先生想对菊花说些什么?”
  一位学生说得很好:“菊花呀,我的心爱。赴任前,我把你手栽,而今,你已繁花蓬放,我喜欢你的高洁,你的雅致,你的傲霜与凌寒。”
  教师又换了一个角度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先生手栽的菊花,今天你看到先生风尘而来,并先来看你,你作为菊花想对先生说些什么?”
  一位学生又站起来,用拟人的手法,很抒情的说:
  “先生的高洁我们心知,先生的境界我们佩服,我们的花瓣为你开放,我们的芬芳为你歆享。早晨,你采菊东篱,我们送你微笑;傍晚你荷锄而归,我们要为你洗尘。我们的心与先生息息相通,。”
  在这里人是花,花是人,物我合一了。这种巧妙的设计,就叫角色转换。
  由此我们想到了很多想象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花自飘零水自流”“感时花溅泪”“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正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是我们的老师。
  3、重点就是重点,要突出精彩段落的品味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文的重点或重要内容如何处理?
  美,是永恒的。如《荷花淀》中的几个女人想看丈夫前的对话,《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精彩文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大段独白。
  教师们觉得处理这些经典篇目的经典语段,有点发怵,为何?因为没有新点子。于是,有些教师就避开这些语段,而去寻找其他的东西,忽略这些重要内容。问之,则曰:“这些内容不好讲,出不了新呀!”想出新是对的,但不能回避重点呀。
  重点就是重点,不可回避,不能回避。如果出不了新,就按传统方式处理嘛!这恰如体操运动中的基本动作,这恰恰是主要的,而自选动作也可以有,那就是突出个性了。回避,并不是创新,这恰恰反映了一种教学思想的偏差。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突出语言的魅力与张力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倡导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史建筑引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就注重探究诗人徐志摩的“寻梦”。
  教师:诗人经常在拜伦潭留恋,显示出了诗人的愿望。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徐志摩求学,有哪些理想与愿望?他的梦是什么?
  学生:为国家振兴,因为祖国苦难。
  学生:实现自己的诗人梦。
  学生:对社会一种无奈、愁苦、忧虑的反思。
  学生:想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
  学生:做一个拜伦式歌颂祖国的诗人。
  教师:这就是徐志摩的,他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及理想。
  学习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一位教师就围绕“钱”展开探究。
  问:母亲到底需要什么?为何以前给母亲钱,她不要,攒钱;而最后给母亲钱,母亲却把钱紧紧的握在手里?(不理解母亲——理解母亲)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那些变化?(心理平衡到流泪)
  5、深化主题内涵,对比烘托展示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告诉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个性体验,积极态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学的设计,创设巧妙的空间引领学生思考。
  《荷花淀》是一篇传统文章,在风筝之都潍坊举行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中,我市盛蓉抽到的就是这篇课文。在全文结束之时,突出了主题的探究,通过与课外材料的对比烘托,一个亮点出现了。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两幅世界著名的战地照片:
  一幅是某战争场面:一个汽油弹爆炸,人们在争相奔跑的场景,一个三十几岁的中年人的脸上惊恐万状;
  另一幅是越南战争场面:一个四五岁的女孩,裸体在奔跑,女孩的衣服早已被大火烧去,周围烈火熊熊,还有一个人倒在地上。
  教师说:“这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看到了痛苦,看到了悲惨。”她于是在屏幕上打上了这样一个问题:
  “战争,往往给人们带来的是创伤、残酷、悲惨、痛苦,而孙犁先生为什么把战争写得那样美好呢?”
  这一问题带有极大的震撼力,把两者的反差和盘托出,学生一下子进入到深层思索之中。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然而孙犁先生则把白洋淀写得那样诗情画意,主题则是为了让人们珍惜美好的家园,进而用生命来保卫她。孙犁先生曾说,我不愿意把丑的一面写出来,我愿意把美的一面奉献出来。于是,本课被公认为第一名,执教者盛蓉,荣登全省优质课的榜首。此课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借鉴对比,形成反差,也同样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