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像罗马人一样,中国人也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像罗马人一样,中国人也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548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796
  • 使用次数:1
  • 创建时间:2017-05-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7-06-0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像罗马人一样,中国人也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 作者: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像罗马人一样,中国人也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辩,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说来,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除了拜祖宗之外(这其实不是宗教,只是纪念去世的先辈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有非常微弱的一点宗教感情。这种淡漠的宗教感情可以解释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宽容态度。各种教派的并存从没有像在欧洲和印度那样引起宗教战争。一个儒家学者可以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同时信奉佛教或者基督教。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他们遇到人的命运这个问题时,是既不会在智能方面表现出特别好奇,也不会在感情上骚动不安。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们的确也把痛苦归之于天命,但他们的宿命论不是导致悲观,倒是产生乐观。善者遭殃,恶者逍遥,并不使他们感到惊讶,他们承认这是命中注定。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明显的伏尔泰式的特征。他们像伏尔泰那样说,“种咱们的园地要紧”,不用去管什么命运。
  由于孔子注重世俗的思想影响,中国人一直讲究实际。“乐天知命”就是幸福生活的普遍的座右铭。这等于说:“要知足,不要责怪命运,这样就能活得幸福。”如果愿意的话,你尽可以把这叫“宿命论”,然而它却毫无疑问是乐观的。
  中国人用很强的道德感代替了宗教狂热。他们认为人必须自己救自己,不能依靠鬼神。他们所说的“命”,相对说来更接近基督教的天意,而不是希腊人的命运,它更多地是铁面无私的判官,而不是反复无常的女神。他们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他们认为乐天知命就是智慧,但这种不以苦乐为意的英雄主义却是司悲剧的女神所厌恶的。中国人的文学也受到他们的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说来,文艺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总有一个道德目的。纯粹为供人取乐而写的书是被人所鄙视的。这个事实可以解释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戏剧发展得那么晚……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中国观众看见俄狄浦斯成为自己母亲的丈夫、费德尔对继子怀着私情,或阿德美托斯因父母不愿替代自己去死而怨怒,都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快。中国剧作家最爱写的是名誉和爱情,剧中的主人公十有八九是上京赶考的穷书生,金榜题名时中了状元,然后是做大官,衣锦还乡,与相爱很久的美人终成眷属。或者主人公遭受冤屈,被有权势的奸臣迫害,受尽折磨,但终于因为某位钦差或清官大老爷的公正,或由于他本人得宠而能够报仇雪恨。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
  (节选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有删改)
  6.关于中国人的“伦理信念”,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不会进行抽象的思辩,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没有明显的直接 关系的终极问题。
  B.一个儒生可以同时信奉佛教或者基督教,这种在宗教信仰上的宽容态度便解释了 中国人的宗教感情是多么微弱。
  C.中国人的宿命论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善者遭殃,恶者逍遥,并不使他们感到惊讶,他们承认这是命中注定。
  D.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用道德感代替了宗教狂热,遭遇不幸时,受谴责的不是命运,而是自身。
  7.下列关于中国戏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剧发展得晚,直接原因是中国人受“乐天知命”思想的影响,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感受不深。
  B.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大多情况下,可将中国戏剧看作喜剧。
  C.俄狄浦斯成为自己母亲的丈夫、费德尔对继子怀着私情等情节,是在中国观众审美范畴之外的。
  D.中国人对宗教信仰的淡漠,对儒家伦理道德感的强化,都使得中国戏剧很难有真正意义的悲剧出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剧情不属于亚里士多德命运“突变”之说的一项是
  A.《雷雨》中,侍萍来到周家寻找四凤,翻出了30年前的旧情债,更发现周萍与四凤竟然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B.《窦娥冤》结局,窦娥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被处死,贪官也得到了惩罚。
  C.《西厢记》第二本,张生解救出崔莺莺,理应成婚,可相国夫人食言变卦,突然悔婚,让崔、张二人以兄妹称呼。
  D.《哈姆雷特》最后一幕,王后喝酒却中毒身亡,王子举起手中毒剑刺向仇人,自己也毒性发作倒下。

试题答案:

答案尚未转成文字,请下载此题所属试卷查看。

  《像罗马人一样,中国人也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