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论文化自觉》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论文化自觉》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82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18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3-08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论文化自觉 作者:费孝通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问题等,以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摘编自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材料二:
  在孔子标举“诗教”之前,诗早已被赋予社会功利与个体审美的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讲究讽谏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大雅》中《卷阿》和《烝民》就运用了讽喻手法,至于《小雅》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等则致力于情感的直接抒发。古代还有采诗、献诗、诵诗等民间社会习俗或惯例,而大臣或贵族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往往运用诗歌来寻求“讽谏”效果、达到自己意见被采纳的目的。也就是说,诗歌已经被普遍地用来产生“观风俗,知得失”的社会作用了,而且这种运用已成为一种社会传统。同时,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重视以诗言志、赋诗以观其志。《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从此处的“以知郑志”可见,“诗言志”已成为一种诗学原则了。通过赋诗表达意愿、主张和志向,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可以说,春秋时代引《诗》、赋《诗》的实践及“诗言志”论的提出,为后来“诗教”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实践依据和社会传统支撑。
  依托这种周代社会实践和社会传统,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为手段、以西周社会秩序及伦理规范为理想范式的儒家学说。诗教,正是他的上述主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兴于《诗》’,便是个小底;‘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个大底。‘兴于《诗》’,初间只是因他感发兴起得来,到成处,却是自然后恁地。”这三方面既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历时态要素,代表君子成人的三阶段或三环节,也就是孔子要求通过吟咏《诗》而感发兴起,通过习“礼”而树立人的规范,最后在“乐”的陶冶中成人;不过,也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共时态要素,它们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君子的成人大业。
  孔子还善于在自己的从游式教学中实践这种诗教观。《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提出的“兴、观、群、怨”正是孔子的诗教观的集中表达。“兴”是指《诗》的“兴发感动”力量(叶嘉莹语);“观”是指《诗》对社会状况的认知效果;“群”是指《诗》在人际交往中的融洽作用;“怨”是指《诗》具有下层对上层的讽喻和抒愤的效果。“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指以诗为“家”与“国”的社会礼仪制度服务。孔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君子”。孔子和儒家的诗教观为后世历代所发挥,朱熹《吕氏诗记序》指出:“其教实被于万世。”
  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由诗教观引申而有风教、乐教、文教等思想观念,体现了诗教传统在中国古代的强大影响力。
  (摘编自王一川《诗教: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转型已不仅仅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个别发展问题,而是更加突出地成为全人类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
  B.在提倡诗教前,春秋时代的诗歌就已承担起讽谏达情的社会功能,“诗言志”也成为一种诗学原则,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
  C.朱熹认为君子成人的三阶段,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先以“兴”奠定成人的基础,再通过“立”与“成”实现成人的目标。
  D.从游式的教学方式是孔子诗教观的生动实践,倡导不以硬性的道德约束,而以柔性的感召力量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应先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长,再发挥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
  B.调研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困境,是为还原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并调整其发展趋向。
  C.历史研究既是文化自觉的路径,又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前提,可以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便进一步发掘继承、提炼应用。
  D.同时把“兴”“立”“成”视为君子成人的历时态和共时态要素,更能立体多维地认识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综合效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张岱年认为:“惟有取信‘文化的创造主义’而实践之,然后中国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
  B.严复提出:“居今言学,断无不先治旧学之理,经史词章,国律伦理,皆不可废。诸公既治新学之后,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正好为此。”
  C.章太炎认为:“国家立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以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两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也。”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梁启超指出:“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学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扬光大之必要。”
  4.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字箴言,在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加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我们应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答案:

1.B
  2.B
  3.D
  4.①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知之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认识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
  ③学会应对文化差异和冲突,参与构建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形态。
  5.①发扬其“温柔敦厚”的柔性感召力,发挥其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②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统基础。
  ③对其进行历史研究,继承文化成果,完成“文化自觉”使命,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④以其加强我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争取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错误。“诗言志”作为一种诗学原则,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受到重视,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可以说起到提倡、引导作用,选项表述为“规范”,语义过重,与原文不符。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还原”和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可知,调研“人口较少民族”的困境是为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让他们有“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没有论及“调整”文化发展的趋向。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化自觉要求对传统文化继承下来,然后用现代的眼光研究传统。文化自觉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文化发展的自主地位。
  A.张岱年的观点是文化创造、再生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不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
  B.严复的观点是新旧治学之法。不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
  C.章太炎的观点是历史、语言文字对国家特性的重要性。不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
  D.梁启超的观点是儒家学说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发扬儒家文化的必要。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含义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由原文“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可知,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知之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由原文“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可知,认识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
  由原文“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可知,学会应对文化差异和冲突,参与构建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形态。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孔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君子’”可知,发扬其“温柔敦厚”的柔性感召力,发挥其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由原文“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可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统基础。
  由原文“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可知,对“诗教”的传统进行历史研究,继承文化成果,完成“文化自觉”使命,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由原文“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可知,以“诗教”传统加强我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争取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论文化自觉》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