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采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采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085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1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4-05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采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 作者:曹胜高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一)论述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在于其利用自下而上的行政反馈机制了解民情,又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改善民俗,形成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乐治理念。
  ②作为艺术创作,音乐、诗歌、舞蹈体现着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风土之音曰风”,《诗经》十五国风正是不同地区音乐与歌诗的展现。采诗观风,充分重视了民间艺术的原创性,尊重百姓的艺术创造,将生产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诗经》才存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雅之作;汉乐府才流传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西曲、吴歌、六镇兵歌才成为新鲜的音乐养分;唐宋的燕乐还能翻新出奇,推动曲子词的发展;北曲南下又推动了散曲和杂剧的兴盛。音乐的每一次推陈出新,都能牵动诗歌形式、格调、品味的与时俱进。中华文化所重视的采诗观风,持续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艺术创作不断更新。
  ③作为文化观念,采诗观风高度重视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反馈功能。《礼记·乐记》认为诗歌是个人心志的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诉诸语言是为诗,见诸声律则为歌,付诸手足即为舞,诗、歌、舞体现人之常情,就形成了最基础的艺术表达。若要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就要尊重、理解并恰当引导百姓的喜怒哀乐。尊重是充分认同百姓有表达自我情志的合法性,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祈所盼感同身受,能理解百姓疾苦,才可以得到民心。理解是通过隐含在乐声、歌辞中的委婉表达,体察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期待,认可百姓赞美或批评的合理性,就可以体察民情。恰当引导是以礼别异、以乐合同的方式,鼓励百姓将喜怒哀乐的表达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发乎情止乎礼义,形成中和之音,合乎稳定顺畅的社会秩序。
  ④作为治理模式,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中华文明强调民为邦本,两周设计的行政纠错机制,是期待自下而上地对天子进行劝谏,使之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谏厉王弭谤时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是以事行而不悖。”官员用采集、整理或者创作的歌诗委婉劝谏,相互讽喻,共同改善行政措施。有了系统的劝谏、规劝、补察、教诲,以期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
  ⑤诗具有美刺功能,美是对朝政进行颂美,刺是对决策进行批评。因此,采诗、献诗甚至作诗,常以美、刺两个维度来衡量诗的功用。秦汉之后的行政体系,因更多采用奏疏、谏议的方式讨论得失,音乐、诗歌委婉含蓄批评朝政的功能逐渐淡化、但士大夫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期待诗歌能够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恢复乐治传统。白居易曾呼吁重设采诗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元好问也主张以诗存史,以诗写风土人情、兴亡成败,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倡导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乐治理念。
  ⑥因此,采诗观风的核心意义在于建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教化机制,充分发挥文艺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作为国家治理理念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吸收新的文艺养分,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
  (摘编自曹胜高《采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土之音曰风”,十五国风正是当时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展现。
  B.《诗经》和“汉乐府”诗是由重视民间艺术原创性,尊重百姓艺术创造的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
  C.尊重、理解并恰当引导百姓的情绪,有利于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
  D.秦汉以后,诗歌“刺”的功能有所淡化,后世一些士大夫希望诗歌的美刺功能得到强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也可作为论据来体现中国古代的乐治理念。
  B.文章多处引用古代经典诗文内容,让作者表达的思想更明晰,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C.④段中,作者举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例子,意在强调改善行政措施对于采诗观风的重要性。
  D.本文主要论述了采诗观风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民俗,是古代中国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的根本原因。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B.采诗观风将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了艺术创作发展更新。
  C.采诗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
  D.乐治理念就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理念。

试题答案:

1.B
  2.C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诗经》和‘汉乐府’诗是……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错误,以偏概全。结合“采诗观风,充分重视了民间艺术的原创性,尊重百姓的艺术创造,将生产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诗经》才存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雅之作;汉乐府才流传着‘感于哀乐,缘事而’”的民歌”可知,文中只能推断出“《诗经》‘汉乐府’部分诗作是由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在强调改善行政措施对于采诗观风的重要性”错误。结合“官员用采集、整理或者创作的歌诗委婉劝谏,相互讽喻,共同改善行政措施”可知,作者举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例子,为了说明“以诗歌委婉劝谏,可以改善行政措施,形成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古代中国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的根本原因”错误。由原文“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在于其利用自下而上的行政反馈机制了解民情,又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改善民俗,形成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乐治理念”可知,并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原因之一,还有自下而上的反馈来了解民情。
  C.“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作为治理模式,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中华文明强调民为邦本,两周设计的行政纠错机制,是期待自下而上地对天子进行劝谏,使之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可知,原文只是说“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并没有说“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
  D.“乐治理念就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错误。由原文“元好问也主张以诗存史,以诗写风土人情、兴亡成败,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倡导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乐治理念”可知,原文说的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可见对乐治理念的理解太片面,不只包括“诗的美刺功能”。
  故选B。

  《采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