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38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4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5-16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 作者:武廷海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坐落于山水之中,是在自然山川基础上建立的人间秩序。然而一旦城市建立,周边的自然山水即成为以城市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先秦时的“九州”观点就是这种实践的代表,每一“州”之中有其代表性的山镇、泽薮、川浸(即山、湖、河、泽等代表性要素)。自此,古人便以城邑聚落为原点,构建了不同尺度的“山—水—城”极坐标系,从城市出发认识周边的山川界域、地产风物,持续赋予自然空间以人文秩序使得自然空间浮现出文化概念,文化概念锚固于自然空间。
  秦汉时期,随着交通网络的拓展,以及地理、测绘等知识的积累,广域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被勾勒得愈发清晰,古人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等级高低与山川界域广狭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有意识地运用“山川形势”理论“整理山河”、布列城市。通常,理想的城市选址必于山水“大聚会”处,山川的“聚会”越多,自然脉络越深湛,地理形势越广阔,所承载的聚落等级越高。这一规律贯穿了从京畿、省城、郡府城、州县城到市井乡村的聚落等级体系。相应地,人居基址也都以“聚”的大小别其优劣。
  由山川脉络考察城市体系的视角,也是我国古代空间美学营造的基础。秦汉以降,美学艺术的发展和对地理环境认知的深化,促进了诗境、画境与人居环境的交融,唐宋以来,山水诗中往往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人居理想;宋代士大夫以“格物”的态度探析山水、人居与心灵世界的关联,使“文人画”这一艺术实践与多尺度的地景设计相贯通。文人旨趣与社会理想自唐宋不断传承,落实在文人主导的区域营建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城”思想,并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需要重视以山川网络为主线、以城市体系为核心的文化空间建设,传承以“大国山河”为代表的广域空间规画传统,呈现中华文明“千年一脉”形成发展的磅礴气象。
  (摘编自武廷海、郑伊辰《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新时代开展国土景观规划的基本任务》)
  材料二:
  “三生”,空间指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从社会活动特征和规律来看,不同功能与空间之间存在有机关联,并遵循一定的内在机制。生产空间提供物质产品与服务,决定生活生态空间的构成模式;生活空间承担社会保障和文体休闲,影响生产、生态空间的发展方向;生态空间作为自然保障,为城乡建设提供资源服务,确立生态底线。“三生”空间相互适应与反馈,相互协同与共生,共同维持人居环境的和谐稳定状态。
  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本质是合理组织协调“三生”空间,此类智慧与经验在传统人居环境的营建中有充分体现。虽然城市功能与空间随时代发展不断演进,但人居环境营建的本质不变,即因地制宜使空间与环境相互适应,灵活布局,突出特色。
  古人善于利用山水形势促进“三生”协同发挥功能合力,山水形势是“三生”空间的地理基础。“形”,形态、形象,“势”,态势、趋势,“形势”指基于整体观对环境权衡判断。引“形势”入城,强调对山、水、城、田等空间全要素的综合把控,“三生”空间协同发挥功能合力,促使整体环境呈向好趋势。理想的环境由山水关系构成,讲求以辨方、相土、观水的方式对山水关系进行全面把控,形成整体环境背景。城市或建筑应选址于山水交汇、动静相承、负阴抱阳之地,与自然融合。古代的城市建设是对环境要素全面考虑下的“三生”空间组织。山水即生态空间,城池为生活空间,二者间的农田为主要生产空间。山作防御,水以便民,筑墙为城,间城为田,布局均衡,协同共生。营造出人地和谐、平衡稳定的人居环境。
  当今城乡建设中产业模式与生活需求的转变和升级使得城乡功能日趋多样,空间关系愈加复杂。梳理并总结传统“三生”空间的历史演化、内在机制与经验启示有助于认识当代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空间关系问题,合理统筹布局、协调建构人居环境中的“三生”空间。
  (摘编自陈茜、武联、党雨田《传统人居环境营建中“三生”空间的内在机制与启示》)
  材料三:
  古城坐北朝南,北枕莲花(莲花山),南控五虎(五虎山);右擎翠旗(旗山),左标石鼓(鼓山)。襟江带湖,东南并海,闽江穿城而过,古城内三山(乌山、于山、屏山)鼎立,两塔(乌塔、白塔)对峙,中轴线千年不变,这种“城在山中、山中存城、山水相依”的城市山水格局,是福州先人城市建设智慧的集中展现。
  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多材料文本:新时代开展国土景观规划的基本
  (摘编自UHC城乡遗产保护工作室《历坊流韵·山水秀城-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城邑聚落为原点认识山川界域,随着认识深化,开始自觉以“山川形势”理论来规划城市。
  B.唐宋以降,文人的审美旨趣和社会理想逐渐影响空间营造理念,这促进了人居环境的审美说。
  C.“三生”空间之间存在有机关联,生产空间决定了生活空间,二者共同构成了生态空间的基础。
  D.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注重协调“三生”关系,当代城乡建设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以构建和谐的空间格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城市规划,材料一侧重论述城市和山川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三生”空间关系。
  B.山川“大聚会”之处,自然脉络深湛,地理形势宽广开阔,因此均会有大城市产生。
  C.生产空间影响生活空间,“凡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D.新时代的空间规划既要继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也要重新审视城市与山川间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大国山河规画”传统的一项是( )
  A.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东汉·赵晔)
  B.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李白)
  C.障锦山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计成)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柳永)
  4.《管子》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又说“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对当今的城市规划有何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5.福州古城被誉为“东方城市设计的佳作”,请依据材料分析福州古城的营建理念。

试题答案:

1.C
  2.B
  3.D
  4.①依传统“山川形势”理论,理想的城市选址必于山水“大聚会”处,即“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形成整体环境背景;
  ②人居环境营造要“因天材,就地利”,利用自然环境,合理布局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如“城郭”“道路”等生活、生产空间,要因地制宜,与环境相适应,所以“不必中规矩”“不必中准绳”。
  5.①福州城位于群山与江海汇聚处,城市选址理想,自古即为东南名城,彰显了“大国山河”气象。
  ②福州“山—水—城”格局,契合中国独特的空间美学营造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福州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均衡布局“三生”空间,人居环境平衡稳定。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生产空间决定了生活空间,二者共同构成了生态空间的基础”错误。依据原文“生产空间提供物质产品与服务,决定生活生态空间的构成模式;生活空间承担社会保障和文体休闲,影响生产、生态空间的发展方向;生态空间作为自然保障,为城乡建设提供资源服务,确立生态底线。‘三生’空间相互适应与反馈,相互协同与共生,共同维持人居环境的和谐稳定状态”可知生产空间决定生活生态空间的构成模式,生活空间影响生产、生态空间的发展方向,‘三生’空间相互协同与共生,并没有说“二者共同构成了生态空间的基础”。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因此均会有大城市产生”错误。依据原文“通常,理想的城市选址必于山水‘大聚会’处,山川的‘聚会’越多,自然脉络越深湛,地理形势越广阔,所承载的聚落等级越高”可知“通常,理想的城市选址必于山水‘大聚会’处”并不代表山川“大聚会”之处“均会有大城市产生”,选项过于绝对。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可知“大国山河规画”需要重视以山川网络为主线、以城市体系为核心的文化空间建设。
  A.意思是:了解土质和水情,观天象和看风水,来建造大城。符合材料一“大国山河规画”传统。
  B.意思是: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符合材料一“大国山河规画”传统
  C.意思是:把好看锦绣的山峦当作屏风,虽然这是由人来创造的,但却如同天生得一般。符合材料一“大国山河规画”传统
  D.意思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反映的是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不符合“大国山河规画”传统。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意思是,凡是建国立都,不能将都城建于大山的下面,必须要建在高山之上。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意思是,做事情需要凭借天然和地利资源优势,不必过于拘泥,所以建造城郭也不是非要满足方圆规矩的要求,修筑道路也不要固定在平直的标准上。
  ①依据原文“通常,理想的城市选址必于山水‘大聚会’处,山川的‘聚会’越多,自然脉络越深湛,地理形势越广阔,所承载的聚落等级越高。这一规律贯穿了从京畿、省城、郡府城、州县城到市井乡村的聚落等级体系”可知依传统“山川形势”理论,理想的城市选址必于山水“大聚会”处,即“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形成整体环境背景;
  ②依据原文“城市坐落于山水之中,是在自然山川基础上建立的人间秩序。然而一旦城市建立,周边的自然山水即成为以城市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本质是合理组织协调‘三生’空间,此类智慧与经验在传统人居环境的营建中有充分体现。虽然城市功能与空间随时代发展不断演进,但人居环境营建的本质不变,即因地制宜使空间与环境相互适应,灵活布局,突出特色”可知人居环境营造要“因天材,就地利”,利用自然环境,合理布局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如“城郭”“道路”等生活、生产空间,要因地制宜,与环境相适应,所以“不必中规矩”“不必中准绳”。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依据图片和原文“古城坐北朝南,北枕莲花(莲花山),南控五虎(五虎山);右擎翠旗(旗山),左标石鼓(鼓山)。襟江带湖,东南并海,闽江穿城而过,古城内三山(乌山、于山、屏山)鼎立,两塔(乌塔、白塔)对峙”可知福州城位于群山与江海汇聚处,城市选址理想,自古即为东南名城,彰显了“大国山河”气象。
  ②依据原文“这种“城在山中、山中存城、山水相依”的城市山水格局,是福州先人城市建设智慧的集中展现”可知福州“山—水—城”格局,契合中国独特的空间美学营造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依据原文“山作防御,水以便民,筑墙为城,间城为田,布局均衡,协同共生。营造出人地和谐、平衡稳定的人居环境”可知福州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均衡布局“三生”空间,人居环境平衡稳定。

  《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