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946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2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1-05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 作者:赵晓宇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巨变为社会背景,以边塞诗人高适的回忆为主线,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截至7月31日,《长安三万里》票房已破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之外,还得益于影片前期的营销方式——跟着电影背唐诗。因为几乎所有观众都能在观影中背出耳熟能详的唐诗来“实时互动”。
  唐诗无疑是观众理解诗人、欣赏影片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仅从诗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怕是不能全面地领略其中的诗意和其背后的意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段出自《礼记·乐记》中的文字诠释了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王宁宁在其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中写道:“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这种观点说明了诗乐舞之间无法割裂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启示我们应当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唐代诗人很多都熟悉乐舞,在吟诗时常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这种诗乐舞结合的表演场景在影片中很常见,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描述历史事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诵出“美人一笑千黄金,垂罗舞纱扬胡音”的诗句。诗乐舞浑然一体的场景将李白豪放洒脱、豁达不羁的性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人也常通过击打物品、拍手等方式产生协调的节奏来“击节吟诗”。节奏虽不是音乐的全部,但却是联通诗、乐、舞三者的桥梁。例如,中风后的哥舒翰在朝廷施压下,不得不与叛军打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出征前他抽出宝刀,用手指弹响刀身,吟诵着赞颂自己曾经的赫赫战功的《哥舒歌》。但冰冷的金属节奏声却诉说着他今非昔比的境遇和盛唐一去不复返的悲情。
  唐代的乐舞艺人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唐诗与乐舞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甚至可以说,乐舞对唐诗的创作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片中在岐王府上演奏羯鼓的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就是王公贵族的座上宾,史料记载他曾在很多场合演唱过李白、王维等人的诗作。唐代诗歌传唱极为普遍,歌舞伎虽不善作诗,但诗则成为她们演唱的歌词,并在乐舞相伴的演绎下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琵琶、古琴、羯鼓、手鼓、箜篌、笙、阮、笛子等乐器的演奏场景,甚至有些是特写的镜头,再现了唐代乐器的基本面貌和乐队形式。值得关注的是,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与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上的装饰图案极为相似。图案上方是象征佛教的曼陀罗花和飞鸟,下方是胡人骑着骆驼弹奏琵琶,这正是唐代经由丝绸之路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乐舞繁荣发展的佐证。
  电影《长安三万里》主打的就是文化牌,其中的唐诗、音乐、舞蹈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长安三万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有目共睹、值得肯定的。影片结尾处曾这样说道:“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而笔者更想强调的是: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有诗乐舞的长安,才是真正的大唐。
  (摘自赵晓宇《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
  1. 下列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和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
  B. 《长安三万里》票房至少突破了15亿。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和影片前期的营销方式。
  C. 《长安三万里》中,哥舒翰出征前抽出宝刀,弹响刀身,吟诵着《哥舒歌》。金属节奏声赞颂了他的赫赫战功。
  D. 《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演奏的琵琶上的装饰图案是唐代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乐舞繁荣发展的佐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到观众对《长安三万里》中的诗歌大多耳熟能详,但是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B. 文章引用《礼记·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
  C. 文章举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诗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唐代诗人很多熟悉乐舞,在吟诗时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
  D.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结构严谨,证明了“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B. 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唱曾对李白、王维等人诗作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 我们可以通过影片中关于琵琶等乐器的演奏场景感知唐代乐器的面貌和乐队形式。
  D. 作者对《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音乐、舞蹈、主旨均赞赏认同,认为影片体现并弘扬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

试题答案: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金属节奏声赞颂了他的赫赫战功”有误,原文“哥舒翰吟诵着赞颂自己曾经的赫赫战功的《哥舒歌》。但冰冷的金属节奏声却诉说着他今非昔比的境遇和盛唐一去不复返的悲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其”指代有误。原文“这种观点说明了诗乐舞之间无法割裂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启示我们应当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原文“其”指“诗乐舞”,选项中“其”指“《长安三万里》中的诗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作者认为”错,“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这句话是王宁宁在其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中所说,不是作者观点。
  C.“感知唐代乐器的面貌和乐队形式”有误,原文“再现了唐代乐器的基本面貌和乐队形式”。
  D.“作者对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音乐、舞蹈、主旨均赞赏认同”有误,作者并不完全认同电影主旨,原文“笔者更想强调的是: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有诗乐舞的长安,才是真正的大唐”。
  故选B。

  《长安不只有诗,还有乐与舞》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