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94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46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1-05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选文题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作者:刘浩 体裁:科普文章

试题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趋多、趋强的态势。在我国,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尤其是7月,降水最多。至8月下旬,全国多地仍处于主汛期。这期间,全国暴雨天气频频出现,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此处的“暴雨”是突然下雨之意。当代作家魏巍所著的小说《东方》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天色不知什么时候阴沉起来,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此处的“暴雨”更接近气象学中“短时强降水”的概念。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经常是硕大的雨点突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此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短时间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
  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就是很好的证明。17世纪以后,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气象学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精准观测就成了做好天气预报的先决条件。
  测量降水(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本文只讨论对液态降水——雨的观测)通常使用的工具是雨量计。人们通过雨量计来计算降雨量,从而对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气象学家借鉴了民间对雨的大小的描述,形成了气象业务中的雨量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等级 时段降雨量
  12小时降雨量 24小时降雨量
  微量降雨(零星小雨) 小于0.1 小于0.1
  小雨 0.1~4.9 0.1~9.9
  中雨 5.0~14.9 10.0~24.9
  大雨 15.0~29.9 25.0~49.9
  暴雨 30.0~69.9 50.0~99.9
  大暴雨 70.0~139.9 100.0~249.9
  特大暴雨 大于等于140.0 大于等于250.0
  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单位:毫米)
  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毫米或24小时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比如,2022年7月某日中午前后,某市市区西部短时间内(不到30分钟)发生了一场急促的降雨(降雨量为15毫米)。市政排水管网压力陡增,许多路面积水严重,甚至出现了地道桥下积水过深而交通中断的情形。
  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局地有中到大雨。” 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
  对于暴雨,气象预报业务中有没有与民间定义比较接近的指标呢?有。那就是降雨强度,简称雨强。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单位是毫米每分或毫米每时,表示降雨的缓急程度。公众对雨的直观感受,比如雨滴的大小、雨滴下落的快慢、降雨的急促程度、雨造成的灾害等,与气象预报业务中雨强的概念关系更紧密。
  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除了运用集合预报方法,小时雨强也成为预报的重点。因为,在小时雨强很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局地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
  2022年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建立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调整后,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将1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使社会公众能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预警、辨风险,让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摘自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话是为了表明“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
  B.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证明古人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
  C. 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
  D. 2023年7月某日,汉台区不到三个小时发生了一场50毫米的降雨,这应为大暴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气预报不靠谱”,公众这样的抱怨,主要是由于公众认知中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B. 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使得至今暴雨准确预报是难题。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 在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后,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升。
  D. 只有对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精准观测,才有可能做好天气预报。
  6. 公众认为有关暴雨的天气预报不靠谱,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试题答案:

【答案】4. B 5. B
  6. (1)公众认为“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降雨应是暴雨。(2)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表,12小时降雨量达到30至69.9毫米,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至99.9毫米,才是暴雨。(3) 公众抱怨,主要是因为自身认知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有误,原文“此处的‘暴雨’是突然下雨之意”。
  C.“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有误,原文“在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的情况下”。
  D.“大暴雨”错,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表,不到3个小时发生的雨量为50毫米的降雨应为暴雨。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错,原文“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1)结合“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可知,公众认为“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降雨应是暴雨。
  (2)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和“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毫米或24小时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可知,12小时降雨量达到30至69.9毫米,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至99.9毫米,才是暴雨。
  (3)结合“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局地有中到大雨。’ 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可知,公众抱怨,主要是因为自身认知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