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诗性的追求》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诗性的追求》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63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7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29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诗性的追求 作者:童庆炳 体裁:单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文学思想与社会政治联系的一面不应过分夸大,否则,就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一直作为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文学思想自然也是以儒家为主,许多大作家大诗人的思想也以儒家为主,那么他们怎么还能创造出无比灿烂辉煌的中国的文学艺术呢?换言之,在封建的僵化的文学思想的钳制下,如何会产生出优秀而美丽的动人的文学作品呢?
  实际上在儒家文学思想中还有另外的一面。这里只提出先秦时期儒家的“文质彬彬”“辞达而已”和“尽善尽美”“美善相乐”简略讨论一下。
  “文质彬彬”的说法见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很显然,“文质彬彬”不是论文的,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既要质朴,又要文雅,两者应兼备。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对一个“君子”来说,“仁”是他的“质”,“礼”是他的“文”,“文质彬彬”就是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要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由此可见,在这里“文质彬彬”还是一个伦理学的问题,还没有延伸到文学理论层次,但是潜藏着转化为文学理论的可能性。果然后来被汉代后期的扬雄转化为文学理论问题。他在《玄文》中就肯定了“天文地质,不易其位”这种万物皆文质相符的说法,为“文质”延伸来论文章和文学准备了条件。扬雄在《玄莹》篇明确地把文质关系问题当成一个文论问题,第一次把“文质”问题转化为文章写作问题。他的论,点是“文以见乎质,辞以睹乎情”。“文”与“辞”相对应,“质”与“情”相对应。文质相兼,就是文辞兼备。就是说,文学作品既要情质素朴,但又要文采斐然。杨雄的观点当然还是从孔子的“文质彬彬”那里借鉴而来的,但这种借鉴与发明对儒家文论是重要发展。
  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就更进一步发挥:“圣贤书锌,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的意思是,圣贤的著作,都可以叫作“文章”,那不是文采斐然吗?水性动才会有涟漪,树木实花朵才鲜艳,可见文采依靠情质。虎豹要是没有美丽的皮毛,它们的皮不就和犬羊一样吗?就是用犀牛兕牛的皮革制披甲,还要靠朱红的漆来上色呢,可见情质又有待于文采的配合啊!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还有一些“文质”问题的论述,其贡献在于充分肯定了文学作品有两个元素,那就是情与采,情要“质”,采要“文”,情采结合,文质相符,文学创作才能达到极致。
  与“文质”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理解孔子的“辞达而已”。有的论者对孔子写文章只要“辞达而已”有误解,认为孔子要求的“辞达”只是文字通顺而已。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文字通顺而已,是很高的要求。对“辞达”解释得最好的是苏轼。他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这可以说深得孔子“辞达”论之精髓。“辞达”从内容上看,不能“不及”又不能“过”,要求内容和形式都“到位”,要求恰到好处;从形式上说,则不能言辞粗鄙,但又不必华丽过分,也要表达得恰到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表达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儒家为了自己的言论流传和留传的需要,他们是讲究文采的。
  另外,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儒家在宣扬儒家的“善”,即社会道德伦理的同时,也宣扬“美”。在评价艺术的时候,还是要有二元素——善与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和《武》都是乐曲。孔子把乐曲分成“美”与“善”两个元素,认为“韶”尽善尽美,而“武”则虽“尽美”而未尽善。孔子区别善与美的说法,让后来的作家、诗人知道了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区别。写什么是关系到善的问题,怎么写是关系到美的问题。尽管这个说法略嫌简单,但还是能够给大家以启示:文学艺术是应该追求美的。后来,荀子进一步提出“美善相乐”的论点,就是说,儒家当然是要“诗教”“乐教”的,当然是要以文学艺术来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当然是要“文以载道”的,但文学艺术中,不应直接宣讲“教”,明示“道”,而是要寓含于“乐”之中。
  由上可见,儒家的文学观念以社会功利性为主,但也强调艺术性和娱乐性的“亚观念”。这些“亚观念”与道家的审美论相结合,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因此,尽管中国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作家、诗人仍然能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伟大灿烂的文学篇章来。
  (摘编自童庆炳《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诗性的追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学思想中的“另外的一面”是指儒家思想促进文学艺术进步的积极一面。
  B.“文质彬彬”的说法来自《论语》,是孔子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对君子提出的要求。
  C.扬雄和刘勰对“文质”的看法有相通之处,但扬雄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明显大于刘勰。
  D.孔子要求的“辞达"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恰到好处,苏轼对此解释得最为深刻恰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文章第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对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隐含不满,认为其对文学思想有钳制作用。
  B.作者将“文质彬彬”“辞达而已”和“尽善尽美”“美善相乐”拿出来讨论,是因为它们简单明了容易说清。
  C.儒家既宣扬“善”这一社会道德伦理,也宣扬“美”,说明儒家对文学艺术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有清醒认识的。
  D.儒家文学观念中的艺术性和娱乐性相对于社会功利性来说是次要的,但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说其重要性不可或缺。
  3.下列各项与原文中的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朱熹诠释“尽善尽美”:“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皆理深辞达。
  C.韩非子认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D.古罗马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4.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删去,请你列出不可删去的理由予以反驳。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5.请结合文本观点分析下面这段文字怎样体现了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诗性的追求。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试题答案:

1.C 2.D 3.C
  4.①画波浪线的句子举一些论者对孔子“辞达而已”的理解,这是错误的理解,有明辨和纠正的必要。
  ②先破后立,引出下文对孔子“辞达而已”的正确解释,使正确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深入人心。
  综上,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能删去。
  5.①这段文字彰显出作者(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坚持自我、勇于革新的担当精神,彰显了儒家的人格理想。
  ②文段骈散结合,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文采斐然,呈现出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诗性追求。
  ③“文以载道”“文质”合一,将为社会政治服务和文学艺术的诗性完美结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 “但扬雄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明显大于刘勰”于文无据,原文“扬雄在《玄莹》篇明确地把文质关系问题当成一个文论问题”“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就更进一步发挥:‘圣贤书锌,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并未比较两人贡献的大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作者对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隐含不满,认为其对文学思想有钳制作用”推断有误,由原文“儒家文学思想与社会政治联系的一面不应过分夸大,否则,就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一直作为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来看,作者是在陈述一些论者的错误认知,“否则”揭示出前后句之间关系。
  B.“是因为它们简单明了容易说清”说法有误,“实际上在儒家文学思想中还有另外的一面。这里只提出先秦时期儒家的‘文质彬彬’‘辞达而已’和‘尽善尽美’‘美善相乐’简略讨论一下”前后并无因果关系;另,“它们简单明了容易说清”于文无据。
  C.“说明儒家对文学艺术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有清醒认识的”说法有误,由原文第七段“孔子区别善与美的说法,让后来的作家、诗人知道了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区别”来看,并不能判断为儒家有清醒认识。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韩非子强调的是重“质”轻“文”,与原文所说的“文质彬彬”的观点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能删去。
  首先,“有的论者对孔子写文章只要‘辞达而已’有误解,认为孔子要求的‘辞达’只是文字通顺而已。这种理解是不对的”,画波浪线的句子例举了对孔子“辞达而已”的错误理解,有明辨和纠正的必要。
  其次,由下文“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文字通顺而已,是很高的要求”“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可知,文章首先例举对孔子“辞达而已”错误理解,然后引出对孔子“辞达而已”的正确解释,先破后立,使正确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深入人心。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意思是: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从内容上看,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为天下理财”,彰显出作者(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坚持自我、勇于革新的担当精神,彰显了儒家的人格理想。
  从形式上看,结合本文“从形式上说,则不能言辞粗鄙,但又不必华丽过分,也要表达得恰到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表达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儒家为了自己的言论流传和留传的需要,他们是讲究文采的”,再结合“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的句式来看,文段骈散结合,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文采斐然,呈现出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诗性追求。
  故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选段,“文以载道”“文质”合一,将为社会政治服务和文学艺术的诗性完美结合。

  《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诗性的追求》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