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915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7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03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选文题目: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作者: 体裁:非连续性文本

试题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从整体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具体来看,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设施安全、意外伤害等事件为多发事件。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记者,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在我国,全国检察机关2019年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
  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一些欺凌现象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干脆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处理上表现出浓重的“随意化”特点。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犯寻衅滋事罪,一人获刑四年,另四人被判11个月。这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的宣判,而五名被告人均为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未满18岁的女学生。
  今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女生宿舍楼内,随意挑选两名女生进行辱骂殴打,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处理方法——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材料四:“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最新公布的“治理方案”再次重申了这一已有的法律条款,自然是期待其能在校园反欺凌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之所以能够得到舆论的强烈回响,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实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见肘。在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门槛太高的前提下,不少人难免会感叹“拿作恶者没太多办法”。而“送工读学校教育”一项恰好充实了现有的反欺凌惩戒体系,并使之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激活这一制度工具,势必会对反欺凌工作大有助益。
  可问题在于,这一步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工读学校还很难对校园欺凌治理产生直接帮助。这首先是因为现存的工读学校已经少之又少;而除此以外,还有法律方面的限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没有赋予任何部门介入并强制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的权力。这意味着在现实操作中,必须经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同意,学生才可转入工读学校——如今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仍然未能就此破局。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校园欺凌有鲜明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中部地区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
  B.由材料二可知,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
  C.由材料三可知,校园欺凌是非常严重的不良现象。要采取教育感怀模式和法律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
  D.由材料四可知,由于工读学校稀少,且受法律方面的制约,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并非易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四则材料分别从校园欺凌的特点、校园欺凌的国际化和中国治理校园欺凌的现状、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法规等方面介绍了校园欺凌。
  B.材料一运用作比较、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和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则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为了使校园反欺凌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应运而生,成为反校园欺凌的新手段。
  D.材料三作者对欺凌者被处以刑事处罚表示了明确支持,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特征,但也更好的表明了文本的态度。
  6.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

试题答案:

4.B 5.A
  6.①加强学校在节假日、开学、毕业季时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明等方面的教育。②正确区分校园欺凌和一般的“打闹”,消除校园欺凌处理“随意化”的现象,把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落到实处。③既要运用感怀教育模式,又要用法律手段严惩情节恶劣者。④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⑤在学生中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制止欺凌行为,及时帮助被欺凌者。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的能力。
  B.“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错,材料二的确谈到了“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但是,“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成为全球性问题”并不是“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欺凌现象难以有效治理”所致。所以,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材料一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和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则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国际化现象”错,材料一中“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可见列数字并不是说明“校园欺凌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和区域特点。材料二没有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新手段”表述错误,材料四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可见,“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已经存在,并不是新手段。
  D.“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特征”错,新闻的基本要求是客观性,主观性与此对立。对事实的明显反对或者支持,这体现的是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倾向性和立场。很多新闻和报告都体现出了一定的新闻立场和倾向性,只要从事实出发,这是不违背文体的基本特征的。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针对材料一中“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为:加强学校在节假日、开学、毕业季时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明等方面的教育;
  针对材料二中“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是:正确区分校园欺凌和一般的“打闹”,消除校园欺凌处理“随意化”的现象,把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落到实处;
  针对材料三中“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附条件——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是:既要运用感怀教育模式,又要用法律手段严惩情节恶劣者;
  针对材料四中“‘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具体措施是:激活“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制度。
  针对材料一中“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具体措施是:在学生中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制止欺凌行为,及时帮助被欺凌者。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