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3017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9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5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 作者:韩茂莉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类学的成果告诉我们:至少二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已经站立在大地上了。然而,那时不仅没有农业,也没有人类主动从事任何生产。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与动物十分相近,大地上有什么,就取来吃什么,这就是考古学提到的采集、猎获。通过这两种途径,聚落周围野生的果实、草籽,河里的鱼、草丛中的动物,都成为人类的食物。若以人类手中的工具而论,这个时代属于旧石器时期。至旧石器中晚期人们已经学会了摩擦取火,并发明了弓箭。
  有了火,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逐渐走出野蛮阶段。无疑,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几百万年间人类在发展,地球也在变化,地球的变化不仅导致气候发生冷暖干湿的波动,也带动了人的体质与获取食物方式的改变。大量考古成果证明,农业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出现了,这一时期也正是新石器时期的开端。农业的出现不但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大自然的赏赐而存活,而且推动人类社会迈进了文明的大门。
  而农业起源的中心,也可以视作农业起步的地方,地图上显示它们只是地球上几个小小的斑块,被相互分隔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黄河、长江以及墨西哥的里约巴尔萨斯地区与南美安第斯山区。若对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推敲,一个共同点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无论西亚、北非还是中国黄河流域、墨西哥以及南美安第斯山区,都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半干旱条件意味着降雨量不多,这对植物生长不能算作理想的条件,因此植物种群的密度不大,种类并不特别丰富,与此对应的动物种类数量必然也不多,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采集、猎获的对象。本来就不丰富的资源,经末次冰期后气候转冷、转干,更不易满足人类需求。既然靠天靠地不是唯一的出路,人类自然会将获取食物的途径转向原本从属采集、猎获的动植物培育。
  气候变化导致的动植物资源减少会影响世界很多地方,而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以及黄河这些大河流域更加敏感,由此带来的结果也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大自然的赏赐越欠缺,人类越需要通过劳动、技术探索与发明创造来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农业起源中心不在雨量充沛、绿野青山的西欧、中欧,而落在这些干旱的大河流域。农业生产活动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创造与发明伴随着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筑堤挖渠兴修水利,扶犁耕作打造工具……所有这一切一步步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文明滋润了历史,照亮了人类前行的路径,而自身却起步于上苍赏赐不多、并不被今人看好的干旱的大河流域。
  (摘编自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
  材料二:
  到了农业时代,尤其是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之后,人类与野生动植物的关系开始转变为合作关系,这也间接缓解了早期人类对于野生动植物需求的压力。而历史上那些被人类有意或者无意选择的动植物被人类驯化,它们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也随之一并发生了转折。
  从目前全球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情况判断,西亚和北非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目前的考古研究证实,西亚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前7至8世纪,人类主要种植小麦、大麦和豆类。我国部分地区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世界上粟、黍、水稻等的起源地。公元前8世纪,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则是世界水稻的发源地,代表性遗址为江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及湖南的玉蟾岩,在这里分别发现了公元前10世纪的硅化水稻和公元前7世纪的稻田遗址。
  在农业起源中,中国古代先民对谷子的驯化过程,堪称一段传奇。我国对谷子的驯化最早见于8000年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兴隆沟聚落遗址出土了1500多粒炭化植物种子,这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谷子遗存。与其他作物有所不同,谷子的祖先种其实更类似于如今的狗尾巴草,仅看其外形是无法带来食欲的。但是,中国的古代先民敏锐地发现它的食用价值,并加以驯化。
  几乎与农业起源同时,人类也开始驯化动物。在10000多年前,人类驯化了狗;猪最初在大约9000年前于今天的土耳其东部一带得到驯化,此后驯化方法传播到了中欧、意大利、印度、缅甸、中国和新几内亚等地。
  历史上的动植物驯化,是人类与动植物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方面,有了驯化的动植物之后,人类减少了对采集植物和狩猎动物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驯化的动植物极为重视,伴随人类生活地域的扩张,被驯化的动植物开始在全球扩张,纷纷进入原本不属于它们自然分布的地方。比如,如今全球食用的麦,其原生地仅限于中东地区,而玉米、番茄、红薯等原本只生长于美洲大陆一隅。
  (摘编自赵序茅《人类文明与动植物关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擦取火推动人类走出野蛮阶段,弓箭的发明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B.大量考古成果证明,农业出现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发轫阶段。
  C.在农业产生之前,人类依靠大自然的赏赐生存,对野生动植物有极大需求。
  D.不利的环境促使人们通过驯化动植物获取食物,减少了对采集狩猎的依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亚两河流域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不利,致使动物种类数量不多,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B.气候变化导致动植物资源减少,迫使人们将获取食物的方式转为自己生产,这意味着早期人类不再靠天靠地吃饭。
  C.与干旱的大河流域相比,自然条件相对良好的中欧和西欧,可能因为动植物资源的充裕,农业生产活动出现较晚。
  D.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水稻的发源地,是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据此可知这一地区在古代应是半湿润地区。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农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期韩非子《五蠹》文中曾提到:“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B.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粮食,还出土了石铲、石斧等农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C.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而深居内陆的西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
  D.两河流域地处亚非大干旱地区,但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源,肥沃了土地。
  4.根据材料内容,下面选项中对这两幅图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阅读题及答案
  A.遗址一地处辽河流域,是世界上粟的起源地之一。
  B.遗址三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早于遗址四的文化。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遗址四以稻作农业为主,能制作黑陶等生活用具。
  D.四处文化遗址同属新石器时代,凸显了文明进步。
  5.哪些因素对敖汉谷子的驯化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试题答案:

1.A(张冠李戴)
  2.C(A项强加因果;B项表述绝对;D项推断失当)
  3.B
  4.B
  5.参考答案:①自然资源不够丰富;②气候条件发生改变;③其祖先种的食用价值被发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