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_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_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5495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033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2-05-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2-11-1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作者:名作欣赏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 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总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寞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
  B.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
  C.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
  D.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E. 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
  13. 下面诗句不能表现“格物致知”的一项是( )(3分)
  A.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弄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B.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4.宋代理学家是怎样看待“格物致知”的?(4分)
  
  15.杨万里对“月”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试题答案:

12.AE(B项,文中说“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从“同时”“而”等词语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同时由人生哲学的范畴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C项,文中说“‘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但“亲缘关系”不能说“物”是一致的。D项,颠倒主客体,杨万里的诗歌是通过意象来揭示自然,而不是相反。)
  13.C。(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A项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B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C项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D苏轼的《题西林壁》没有描写具体景色,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14.①“格物致知”是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②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
  ③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他认真观察、揣摩自然万物,通过具体细微的意象揭示造化之妙。
  (答对①②中其中一点得2分,答对③得2分)
  15.①杨万里笔下的“月”情态各异。②扩大了“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③丰富了“月”的动态美。(一点1分,三点4分)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_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