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_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_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649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79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2-10-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3-02-26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作者:新华文摘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龢”。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节选自《新华文摘》)
  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试题答案:

1.【答案】A【解析】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2.【答案】D【解析】“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新的事物。
  3.【答案】C【解析】“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A“唯一目的是”信息绝对化,根据第一段,“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B“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_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