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余霞阁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余霞阁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097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4
  • 收藏次数:1
  • 浏览次数:206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6-05-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6-05-25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余霞阁记 作者出处:管同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其它 所考实词: 所考虚词:矣|焉|也|耳

试题内容: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 —25题(13分)
  (甲)余霞阁记管同①府之胜萃于城西,由四望矶迤而稍南,有冈隆然而复起,俗名曰钵山。钵山者,江山环翼之区也。而朱氏始居之。无轩亭可憩息。山之侧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栋宇,极幽。其前有古木丛篁,极茂翳。憩息之佳所也。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见江山之美。
  ②吾乡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学,乐山林,厌家宅之喧阗也。购是地而改筑之,以为闲暇读书之所。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径止为平台。由台而上,建阁三楹,殿以书室。室之后,则仍为平台而加高 。由之可以登四望。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③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视天下若吾家。一楼阁也,諰諰然必专据而无同人之志,彼其读书亦可以睹矣。而岂达陶君之志也哉!……
  (乙)
  钵山余霞阁记
  梅曾亮
  ①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②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③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21.甲文第二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 矣 B. 焉 C. 也 D. 耳
  22.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余霞阁”得名的原因是 。(2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23.乙文中,管君为什么认为梅曾亮的说法与“余霞阁”的阁名“有当”?(3分)
  24.紧扣“俯视”二字,赏析乙文第②段的景物描写。(4分)
  25.简析甲、乙两文写作意图上的不同。(3分)

试题答案:

(六)(13分)
  21.(1分)B
  22.(2分)阁因山而建,在阁可观远近之景,“余霞”为想象登阁所见之景,故名。
  23.(3分)梅曾亮所说作文之灵感与阁上所见之“余霞”,皆美妙绚丽,却都都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
  24.(4分)乙文紧扣“俯视”二字,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了登临余霞阁所见之景。首先总写花木之繁盛,接着写草径和行人。写行人用比喻“若飞鸟度柯叶”,新颖别致,又符合自山巅俯视山下的特点。然后写自山顶俯视江宁城,所见莫愁湖气势非凡。最后写城郭鳞次栉比之街市、袅袅人立之炊烟和远寂近闻之闹市人声,写活了俯视情状,令人如临其境。
  25.(3分)管同的文章重点肯定陶君建造余霞阁与天下人共享的胸怀,而梅曾亮则侧重在文章中抒发在余霞阁所得到的景与文关系的体悟,主张行文自然。

  《余霞阁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