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作文 > 作文题“老人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什么”审题立意|范文
题目详细信息

作文题“老人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什么”审题立意|范文

  • 题目编号:28380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52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5-15
  • 考点详细:作文-写作
  • 命题类型:新材料

试题内容: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梁大娘却依然帮儿子还债。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老人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什么,而是清醒地想着她还应该还什么。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用前者掩盖了后者,或者把后者的意义在无意识中弱化了。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成长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23.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写《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替在战场上牺牲的儿子还债。材料第二段由老人“不是要什么,而是还什么”的做法引出现实中一些人只知道“要什么”,而弱化了“还什么”。
  材料中对象主体是“梁大娘”,矛盾的焦点在于儿子“壮烈牺牲”与“依然帮儿子还债”。很显然,按照常理,梁大娘完全可以借儿子牺牲而向部队或国家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表达诉求,但她首先想到的是“替儿子还债”。
  “要什么”与“还什么”是一对矛盾,面对类似矛盾,现实中很多人要么只考虑自己应该“要什么”,而完全忽略了自己应该“还什么”;要么明明知道自己应“还什么”,但却在应“要什么”面前刻意弱化应“还什么”。这层意思其实在审题中非常关键,这是写作任务中“结合个人成长”的两个关键触发维度:“掩盖”,也就是只强调前者而从不考虑后者,是现实部分人面对类似矛盾只以自我利益满足为价值导向的真实写照;“弱化”,是把前者看的比后者重,是现实中部分人颠倒了二者轻重关系的真实写照。比如,在家庭中,很多孩子只知索取,而从不考虑付出,就是第一种情况;而把索取索取看得重于付出就是第二种情况。看似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但从理性思维的角度,这两种情况在性质、程度上还是有根本不同的。
  显然,“要什么”与“还什么”作为由梁大娘儿子牺牲后首先想着还债而引申出的矛盾对立概念,在生发感悟的过程中,可作更广义的联想,能作更广义的理解与阐发。现实中,我们在很多情境下都会面临类似的抉择:一方面是自己应得,另一方面是自己应做的。材料中的“要什么”与“还什么”,是口语化表述,最好能从中提取出一对同质化书面语概念来展开写作,如“应得与应做”“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回报”“主张公共权益与履行个人诚信”“利益主张与私德践行”等等;也可以提取到一些很深刻的命题,诸如“履行诚信义务,是否需要附加条件?”“梁大娘的行为,是否让越来越强调个人利益主张的我们深感惭愧?”等等。本题立意的限制性就体现在“要什么”“还什么”上,但开放性也正体现在其引申义的多解上。
  此外,梁大娘面对的是部队(国家),而现实中我们发生这种抉择也未必仅仅是面对国家或社会。有时面对家庭和他人时,一样也会有这种矛盾化的抉择。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往往强调家庭应该为我们做什么,却很少首先想到我们应该向父母还什么;面对人际关系矛盾,我们往往过多强调别人对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却很少想到我们首先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阐发,也给了作文很大的行文空间。
  写作时,整体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主体安排成并列结构:第一层写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给他人更多些,给自己可以少些;第二层写处理个人与家庭关系时,给家庭更多些,给自己更少些;第三层写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奉献给国家更多些,个人要求更少些。
  立意:
  1.多些回报,少些索取。
  2.处理好应得与应做的关系。
  3.多尽些义务,少要求权利更好。

  作文题“老人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什么”审题立意|范文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