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七年春,齐人伐郑》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七年春,齐人伐郑》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937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9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08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七年春,齐人伐郑 作者出处:左传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莫|弱|间|恶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经】七年春,齐人伐郑。夏,小邾子来朝。郑杀其大夫申侯。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曹伯班卒。公子友如齐。冬,葬曹昭公。
  【传】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
  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请盟于齐。
  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左传·僖公七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父不奸A之B谓礼C守命共时D之E谓信F违此G二者H奸莫大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没有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莫”含义不同。
  B.弱,削弱,与“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含义完全相同。
  C.间,参与,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含义相同。
  D.恶,担心,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恶”含义完全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郑国,孔叔认为郑国非常危险了,劝郑伯向齐国屈服,以挽救郑国。
  B.郑伯听从孔叔的建议,杀掉本国大夫申侯,试图用这种行为来讨得齐国欢心。
  C.秋七月,鲁僖公与齐桓公、宋桓公等人在宁母结盟,策划进攻郑国相关事宜。
  D.齐侯听从管仲的劝谏,拒绝了子华的请求,郑国果如管仲所言请求与齐结盟。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2)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

试题答案:

10.CFH 11.C 12.B
  13.(1)我死后,你一定要赶快走,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不会接纳你的。
  (2)而且会合诸侯,是为了尊崇德行。会盟时让奸邪之人列于其间,拿什么给后代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儿子和父亲不相违背叫做礼,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再大的邪恶了。
  “子父不奸之谓礼”与“守命共时之谓信”结构对称,句式相同,各自断开,故CF处断开。
  “违此二者”是动宾结构;“奸莫大尊崇”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故H处断开。
  故选C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正确。没有人。/不。句意:没有人像国君那样了解臣子的。/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B. 正确。削弱。句意:来削弱他的国家。/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C. 错误。离间。/参与。句意:不能离间他们。/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D. 正确。担心。/厌恶。句意:襄王担心大叔带头作乱。/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郑伯听从孔叔的建议,杀掉本国大夫申侯”错误。根据“孔叔言于郑伯曰……‘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可知,孔叔没有建议郑伯杀申侯,只是建议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根据“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可知,申侯被杀,一是郑伯认为申侯的归附导致齐国攻郑,杀申侯能取悦齐国;二是申侯被陈国辕涛涂诬陷。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女”,通“汝”,你;“必”,一定;“适”,到;“不女容”,宾语前置,“不容女”。
  (2)“崇”,尊崇;“列”,使……列于,使……位列;“何以”,用什么,凭什么;“示”,给……看。
  参考译文:
  【经】七年春季,齐国人进攻郑国。夏,小邾国国君前来朝见。郑国杀了自己的大夫申侯。秋七月,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国的世子款、郑国的世子华在宁母结盟。这一年,曹国君主曹昭公姬班去世了。公子友到齐国。冬季,曹国为曹昭公举行了葬礼。
  【传】七年春季,齐国人进攻郑国。孔叔对郑文公说:“俗语有这样的话:‘心志假若不坚强,怎么能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强硬,又不能软弱,因此只有死路一条。国家危险了,请您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郑文公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了,姑且稍稍等我一下。”孔叔回答说:“情况危急,早晨到不了晚上,怎么等待君王呢?”
  夏季,郑文公杀死申侯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由于陈国辕涛涂的诬陷。
  当初,因为申侯是申氏所生,受到楚文王的宠信。文王将要死的时候,把璧玉给他,让他走,说:“只有我了解你,你垄断财货而永不满足,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我不加罪于你。后来的人将会向你索取大量财货,你必然不免于罪。我死后,你一定要赶快走,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不会容纳你的。”安葬楚文王后,申侯逃到郑国,又受到厉公的宠信。子文听到他的死讯,说:“古人有这样的话说‘没有人像国君那样了解臣子的。’这句话是不能改变的啊!”
  秋季,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国的世子款、郑国的世子华在宁母结盟,策划进攻郑国。
  管仲对齐桓公说:“臣听说,招抚有二心的国家,用礼;安抚远方的国家,用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没有人不归附的。”
  齐桓公就以礼对待诸侯,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的土特产。
  郑文公派遣太子华到会盟地接受联盟命令,对齐桓公说:“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违背您的命令。您如果除掉他们而和敝国讲和,我国作为您的内臣,这对您也没有什么不利。”齐桓公准备答应他。管仲说:“君王用礼和信会合诸侯,而用邪恶来结束,未免不行吧。儿子和父亲不相违背叫做礼,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再大的邪恶了。”齐桓公说:“诸侯进攻郑国,没有得胜;现在幸而有机可乘,利用这点,不也行吗?”管仲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来安抚,用训教之言施加给他们,他们不接受,然后率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哪敢不害怕?如果领着他的罪人率领军队进攻郑国,郑国就有理了,还害怕什么?而且会合诸侯,是为了尊崇德行。会盟时让奸邪之人列于其间,拿什么给后代看?诸侯的会见,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没有一个国家不加以记载。如果记载了让邪恶的人居于君位,君王的盟约就要废弃了。事情做了而不能见于记载,这就不是崇高的道德。君王一定不要答应,郑国一定会接受盟约的。子华既然做了太子,而要求凭借大国来削弱他的国家,也一定不能免于祸患。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个贤明的人执政,不能离间他们。”齐桓公拒绝了子华的要求,子华因此从郑国获罪。
  冬季,郑文公派遣使者到齐国请求订立盟约。
  闰十二月,周惠王去世。襄王担心大叔带头作乱,又害怕不能立为国君,所以不发布丧事的消息,却把将要发生内乱的事向齐国报告。

  《七年春,齐人伐郑》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