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秦岭与华夏文明初论》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秦岭与华夏文明初论》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75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3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3-19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秦岭与华夏文明初论 作者:白宽犁 体裁:单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中国哲学,春秋时孔墨在北,老庄在南。北方兴盛儒学,南方尤喜道家。《春秋繁露》及其他经说,北学之代表;《淮南子》及其他辞赋,南学之典范。文学艺术的南北分化特征也很鲜明。黄河流域的《诗经》与长江流域的《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南北朝时,北朝诗歌常有慷慨悲壮之气,南朝辞赋多有婉丽柔媚之美。
  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远古以来华夏民族就在秦岭一带繁衍生息,发展绵延。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是华夏民族文化摇篮,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化基因产生源地。沿着渭河流域向东形成一条华夏文明中心轴,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秦岭南麓的汉中是汉文化发祥地,刘邦在此经过长时期力量积淀,入关中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今天的汉字、汉语、汉族都与发祥于汉中的西汉帝国有密切关系,汉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
  秦岭重峰叠嶂,河溪纵横,山中云气变幻、四季景色壮美,骊山晚照、华岳仙掌、太白积雪皆为秦岭著名景观,这孕育了相当发达的山水隐逸文化。隐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最早是与“出仕”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有才能却无法出仕,或暂不出仕的士人,隐居山中,或求志,或避世,或待仕,或悟道修行。唐时有很多名士隐居终南山中与达官贵人结交,借此走上仕途之路,唐人称之为“终南捷径”。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半官半隐于秦岭,在辋川隐居时,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禅境,富有意趣。
  秦岭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文、山水画、园林艺术。历代文人墨客或隐居秦岭,或游历于此,写下流传千古的诸多诗篇,既有对秦岭的整体描述,也有对各山岭、山脉的吟咏,由此构成绚丽的秦岭山水文学。以秦岭山水为创作对象,中国北方山水画取得突出成就,王维所绘的《辋川图》,对后世山水画产生巨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关仝、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对华山、终南山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自成一家,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虽然秦岭阻隔南北,文化也存在南北差别,但自古以来秦岭南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在进行。秦岭山中诸多河流形成的天然河谷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自东至西,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皆是沟通南北的著名古道。这四条古道均通达汉中盆地,在陕西境内被称为泰古道,从汉中进入四川后则被称为蜀道。子午道开通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全长在千里以上,长而险,沿途居民很少,汉代全程均无行政建置,一般不为人所用。傥骆道开通时间约在两汉之间,在跨越秦岭四条道路中最短,道路沿途多坡坂,且骆水与傥水之间隔水距离较长,行走不易,故这条道路通行耗时最长。褒斜道由秦岭北侧的斜水谷地与南侧的褒水谷地组成,整个道路多谷地少坡阪,且里程不足八百里,成为秦汉魏晋各代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主要交通道路;褒斜道早在西周时期已开通。陈仓道北起今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故此道被称为“陈仓道”;陈仓道的开通应在商周之际,历史久远,道路长达一千二百里,沿途多山间谷地,不但易行走,而且适宜居住,村落相连,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河池、沮县三个县级建置,唐代设有风州、兴州两个州级建置。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改写了古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交通道路的畅达,带来南北文化交流的便利。南北文化交融以唐为最。贞观初,孔颖达、颜师古等奉诏撰《五经正义》,有折中南北之意。书家欧阳修、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皆兼北碑南帖之长,别开生面。近世以来,汽车、轮船、铁路沟通南北,文化和合而趋于统一。毋庸置疑,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在秦岭南北的黄河与长江间推移,华夏文明在南北地域空间上展开,南北文化区分与融合状态,秦岭是其发展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白宽犁《秦岭与华夏文明初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秦岭阻隔形成南北迥异的生活方式,张相文提出“北岭淮水”说,认为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
  B.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中国人的南北意识在秦汉时期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C.秦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在此产生的汉文化影响了东亚文明的发展。
  D.秦岭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别,但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存在,陈仓道等古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与《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也是中国文化存在南北分流的例证。
  B.秦岭壮美的风景孕育出的山水隐逸文化与士人关系密切,隐居与出仕成为隐逸文化的一体两面。
  C.北宋画家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所以他的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D.本文从不同角度探究秦岭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多重关系,论述了以秦岭为分界线中国南北的区分与融合。
  3.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关于秦岭古道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沟通南北的秦岭古道在天然河谷基础上形成,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B.因为子午道道路长且险,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汉朝廷又开通了路途最短的傥骆道。
  C.《华阳国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之师进军道路可能是褒斜道。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陈仓道沿途多山间谷地,易行走,秦汉在此建州立县,出现了村落相连的景象。
  4.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自然、人文两个角度为秦岭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 不超过30个字。
  5.秦岭于华夏文明而言有哪些重要意义? 请结合材料加以梳理概括。

试题答案:

1.D 2.C 3.C
  4.示例:秦岭山水画卷,华夏文明之源。
  5.①秦岭横亘东西、划分南北,华夏民族逐渐形成南北意识,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②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③秦岭孕育了隐逸文化和山水文化;
  ④秦岭古道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基于秦岭阻隔形成南北迥异的生活方式,张相文提出‘北岭淮水’”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第二句介绍张相文提出学说,第三句写中国南北地理、文化特点。两句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B.“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可知,“南北文化”形成是因为“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而不是“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而且“中国人的南北意识在秦汉时期形成”也错误,根据原文“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 下游流域’”可知,此时还没有形成南北意识。
  C.“秦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在此产生的汉文化”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说“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是华夏民族文化摇篮,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偷换概念;根据“秦岭南麓的汉中是汉文化发祥地……今天的汉字、汉语、汉族都与发祥于汉中的西汉帝国有密切关系,汉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可知,汉文化产生于秦岭南麓的汉中。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所以他的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错误,由原文第七段最后一句“北宋著名画家关仝、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对华山、终南山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自成一家,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可知,范宽“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原因是“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后“自成一家”,而非“常年居住关陕一带,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A.“沟通南北的秦岭古道在天然河谷基础上形成,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错误,由原文第八段最后一句“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改写了古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可知,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的是“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
  B.“因为子午道道路长且险,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汉朝廷又开通了路途最短的傥骆道”错误,原文第八段介绍四条古道时,句子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原文也没有介绍开通傥骆道的原因。
  D.“秦汉在此建州立县,出现了村落相连的景象”错误,颠倒因果。根据原文“村落相连,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河池、沮县三个县级建置”可知,是村落相连,“因此”建州立县。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从自然角度看,秦岭风景优美,“秦岭重峰叠嶂,河溪纵横,山中云气变幻、四季景色壮美,骊山晚照、华岳仙掌、太白积雪皆为秦岭著名景观”,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或隐居秦岭,或游历于此,写下流传千古的诸多诗篇,既有对秦岭的整体描述,也有对各山岭、山脉的吟咏,由此构成绚丽的秦岭山水文学”。
  从人文角度看,“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划分“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用对称的宣传标语,可以是:秦岭山水画卷,华夏文明之源。山水如诗如画,文化有北有南。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从秦岭地理意义和作用看,可以从原文第三段筛选信息:“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从秦岭历史影响看,可以在第五段筛选信息:“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岭南麓的汉中是汉文化发祥地……今天的汉字、汉语、汉族都与发祥于汉中的西汉帝国有密切关系,汉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
  从秦岭催生的文化类型看,可以在原文第六、七段筛选信息:“孕育了相当发达的山水隐逸文化”“唐时有很多名士隐居终南山中”“秦岭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文、山水画、园林艺术”。
  从秦岭交通的作用看,可以在第八、九段筛选信息:“自古以来秦岭南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在进行。秦岭山中诸多河流形成的天然河谷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交通道路的畅达,带来南北文化交流的便利”。

  《秦岭与华夏文明初论》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