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87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9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0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作者:杨筑慧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稻米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糯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
  人们根据四季代序和作物生长的自然节律与特性,形成一定的耕作方式、组织形式、合作关系,以保证粮食的收成,其中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作共处之道。以此为基础,南方一些民族逐渐构建起与糯相关的文化事项,涉及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在南方部分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与精神气质中,都可以找到糯的身影与烙印。
  数千年前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随着人群的迁徙与流动,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栽培稻大约在公元前350年经过朝鲜半岛或从长江下游渡海传入日本九州,之后又传入日本其他地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采集—狩猎生计,形成了日本的稻作经济和稻作文化。有学者认为,最早传入日本的水稻为“赤米”,即糯稻。糯米至今在日本仍处于祭祀米的地位,过年时以糯米制作的镜饼,是专门祭祀神灵的物品。
  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稻作农业经由淮河流域、山东半岛传入朝鲜半岛,并逐渐发展为当地人主要的生计方式。尽管目前朝鲜半岛的居民不以糯米为主食,但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食物十分常见,如年糕、糯米鸡、汤团等。年糕在朝鲜和韩国人的年节、民俗生活、祭祀活动及社交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年糕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现东南亚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水稻种植,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下游、泰国东北部地区都发现了稻作农业的考古遗存。随着中国古代百越族群和苗蛮族群的南迁,糯稻种植逐渐广布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并进入东南亚,成为许多地区栽种的主要稻作品种。老挝的糯稻产量占其粮食总产量的85%,是世界上唯一以糯稻为主粮的国家。在越南等地,糯米食品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也是年节和祭祀的主要物品。
  中国起源的栽培稻,在许多流入地逐渐演变成为地方品种,当地人在此基础上还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一些品种反向传入中国,增加了糯稻的多样性。如清代北京西郊玉泉山脚下的御稻田,曾种植过顺治年间来自朝鲜的糯性香稻;又如196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农林儒135号”,改名为“京引15”,在苏南、浙江一带推广。
  可见,“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他们虽然各自生活在不同国家,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体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享诸多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
  (摘编自杨筑慧《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材料二:
  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有许多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人-稻鱼鸭-田”复合生计系统。它由人、稻、鱼、鸭、田5个要素组成。
  “人”主要指百越民族后裔的7个民族以及苗瑶民族。经过千百年的相互适应和演化,“人”的生理器官与糯米的黏性达到了一种高度适应。比如,“糯稻文化圈”以外的人,连续吃上两三顿糯米饭后,就会引起肠胃不适及其他症状,但“糯稻文化圈”内的人却不会有这种反应。
  随着人口的增加,“糯稻文化圈”内的人们为解决生存问题,只能开山造田;但原有糯稻品种又不能马上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只有通过不断的人工选育和试种,让选出的糯稻品种与新环境达到一个最佳相互适应状态,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型品种就诞生了。选育出来的这些新品种还要适应鸭子和鱼儿的生存,矮秆水稻鸭子容易“偷吃”到谷穗,鱼儿长大后,需要较深的水域才能健康成长。
  百越先民从事“饭稻羹鱼”的生活,养鱼是为了吃鱼方便。鲤鱼是世界上最早被养殖的鱼类,《诗经》中就记载有周文王凿池养鲤的事情。鲤鱼属于底栖(水的下层)杂食性鱼类,荦素兼食,常拱泥摄食。人们就利用鲤鱼的这些特点,使其与水稻一起生长,为稻田松土、吃掉一些不利于水稻生长的杂草和水生动物。除此之外,鲤鱼的粪便还可以肥田。苗民耕种的都是山高路远的梯田,制肥和运肥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鲤鱼与水稻的生长期基本一致,不但能为苗民解决肥料问题,还能获得大量的鲤鱼。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可能要迟于养鱼。不过,至少在北魏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鸭子具有杂食性的特点。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能吃掉寄生在秧苗上的各类害虫。但要注意放养鸭子的时间点,只有等秧苗返青[注]后,才能把雏鸭放入稻田,然后鸭子、鱼儿与糯稻一起“成长”。
  由于“糯稻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处于云贵高原与湖南、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居民多傍山为田。“山高林密,土质较厚”,是开凿高山梯田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水源不枯竭,农民一般不会把梯田周围的森林砍掉。即使某一高山适合全部开垦成梯田,农民也会保留梯田上方的森林。梯田刚开垦出来是不能种水稻的,因为土壤肥力不够,收获太薄,因此,新的梯田一般要养一两年鲤鱼成为熟田后才种水稻。
  (摘编自杨成《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
  【注】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的一段时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一些南方民族在种植糯稻的过程中构建起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事项,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B.糯稻通过不同途径由中国向外传播,逐渐成为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形成了“糯稻文化圈”。
  C.中国引进许多外国优良的糯稻品种,并在苏浙一带推广种植,解决了我国糯稻长期以来品种单一的问题。
  D.“饭稻羹鱼”这种传统的生活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吃鱼问题,还能利用鱼与水稻的关系,解决部分虫害及肥料等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糯稻不仅是东亚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物质载体。
  B.“糯稻文化圈”的人因生理的特殊性对糯米的黏性天然适应,他们如果到老挝旅游,就不会不适应当地饮食。
  C.鸭子和鲤鱼均具有杂食性特点,但鸭子的放养时间比鲤鱼的放养时间晚,这是因为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
  D.“山高林密,土质较厚”之地适合开垦为梯田,与土层厚才能长出密林,而密林能为梯田提供水源密切相关。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介绍了稻米的类别,引出“糯稻”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B.材料一列举出许多明确的时间节点,以此来清晰地呈现栽培稻的传播、演化过程。
  C.材料二只论述了人、稻、鱼、鸭、田5个要素的内涵,缺少对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论述。
  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都较为通俗平易,但材料二比材料一更生动,如“偷吃”“成长”等。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下列图示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稻、鱼、鸭、田5个组成要素相辅相成,协同进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B.人居于系统的核心,负责水田的开垦与维护、鱼鸭的收放、糯稻的种植及收割。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水田是系统的环境基础,森林及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生物都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
  D.鱼和鸭既可清除虫害与杂草,也可为水田提供肥料,但在系统中仅起环境支撑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均提及“糯稻文化圈”,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试题答案:

1.C 2.D 3.C 4.D
  5.①材料一侧重于从人文的角度,阐述“糯稻文化圈”的形成及对文化的影响;②材料二侧重于从生态特征的角度,阐述其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许多”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可知,在苏南、浙江一带推广的是“农林儒135号”,并非“许多”。“解决了我国糯稻长期以来品种单一的问题”强加因果,原文只说“增加了糯稻的多样性”,并不能必然反推“我国糯稻长期以来品种单一”,更不能推出“解决了问题”这一结论。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东亚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扩大了范围,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
  B.“因生理的特殊性对糯米的黏性天然适应”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经过千百年的相互适应和演化,‘人’的生理器官与糯米的黏性达到了一种高度适应”。且“当地饮食”扩大范围,老挝当地饮食不只有糯米制品。
  C.“这是因为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强加因果,且原文是“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可能要迟于养鱼”,选项将或然变成必然。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缺少对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论述”错,材料二主体部分虽然按要素分别进行论述,但每个要素的论述中都包含本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文信息的能力。
  D.“在系统中仅起环境支撑作用”有误,鱼、鸭也属于附属产品,具有经济价值。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根据“糯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在南方部分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与精神气质中,都可以找到糯的身影与烙印”“‘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体系……共享诸多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等涉及总起、总结关键信息的相关语句可知,材料一侧重于从人文的角度,阐述“糯稻文化圈”的形成及对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中,作者重点针对“‘人-稻鱼鸭-田’复合生计系统”展开分析,阐述了人们如何利用好高原、丘陵等低山高林密的地理生态特征来种植糯稻并辅以鱼、鸭养殖的系统。由此可见,材料二侧重于从生态特征的角度,阐述其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

  《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