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3013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00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3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 作者: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②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
  ③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就算没有突然的打击,即便轻推几下也会有强烈的非线性变化,甚至进入混乱时期,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1990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也能逆转城市负面形象。
  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多材料文本)材料二①长
  ④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读书》2023年第12期《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
  材料二
  ①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依靠化石能源,造成了环境、气候恶劣等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全球聚焦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等目标,共同致力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有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努力构建一个节能低碳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仅于2016年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而且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②为贯彻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电能的经济效率能达到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因此,中国从2013年陆续出台并落实电能替代政策,在各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升电能替代技术,以期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发展方向的转变。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苹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在保证能源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2年第38卷)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碳是地球生命的总建筑师,它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纠缠在一起,在生物中流动。
  B.自然界其实没有所谓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的持续性也不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
  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之后全球碳排放仍然大幅升高。
  D.电能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且经济效率高,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气碳含量原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工业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B.全球变暖已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
  C.工业活动将人为因素强加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人类成为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的最有力推手。
  D.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电能替代政策,主要目的是兑现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重要指示,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B.201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环保税,旨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C.云南省制定有利于火电稳定发展的政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火电机组大方式运行,力争统调火电发电量达420亿千瓦时以上。
  D.告别产业单一布局和发展,以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多元布局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模式。
  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及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建筑师”“工业蜡烛”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B.材料二以时间为顺序,写到了我国在碳排放方面的严峻形势和应对措施,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材料一第③段叙议结合,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大众和学者的认知是碳减排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大量与碳排放相关的详实数据,体现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颇具说服力。
  5.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销售量逐年攀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更好地推进汽车市场的电能替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答案:

1.D 2.C 3.C 4.A
  5.①国家出台更多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配套措施,在研发、销售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②改进汽车电能替代技术,提升安全性,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③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解决电能供给侧压力;④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其使用新能源车过程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首要地位”错误。由原文“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可知,电能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温度变动为先导”错误。由原文“通常以气温变化为先导”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B.“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错误。由原文“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可知,“遏制气温上升”应改为“减缓气温 加速上升”。
  D.“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错误。由原文“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知,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火电”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换为动能以生产电能, 属于高污染行业,与材料二观点“低碳环保”议题不匹配。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时间顺序”错误。材料二并没有明显的时间标志,所以并没有以时间为顺序。
  C.“叙议结合”错误。材料一第三段都是对事理的讨论,并不是叙议结合。
  D.“大量”有误,材料一在涉及碳排放的详实数据只有“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一处。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可知,国家出台更多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配套措施,在研发、销售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
  由原文“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苹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可知,改进汽车电能替代技术,提升安全性,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
  由原文“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可知,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解决电能供给侧压力。
  由原文“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可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其使用新能源车过程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

  《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