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68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7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16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 作者:袁行霈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邓椿《画继》所载北宋徽宗朝画院考试的情况,曾有关于诗意画的一段趣闻:
  复立博士,考其艺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
  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诗借助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叙事议论,以唤起受者的共鸣,是将物象提炼为意象,以形成意境,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物象—意象—意境。而这一切都是诉诸想象的,但受者的想象跟作者的想象未必相同,同一首诗在不同受者的心中唤起的想象也有差异。这就是说,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至于受者如何想象,则因人而异。实际上,受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参与了创作,可谓是艺术的再创造。诗里的“孤舟”这个意象,在受者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模样,是舴艋舟呢,还是乌篷船呢,只能凭受者的生活经验加以具体化。诗中的“古寺”,究竟是类似灵隐寺呢,还是类似岳麓寺呢,也只能凭受者自己想象了。绘画则直接诉诸受者的视觉,它必须将诗中的意象固定为可以看到的一种具体事物,而排斥其他的想象空间。从诗到画的转换,本有多种选择,画家可以驰骋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画作一旦完成后,就只有一种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了。也就是将想象的多种可能固化在一种实实在在的画面上,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
  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原是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关于寇准这两句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记载:“盖公雅存济世之心,与舟横野渡之意合。……公为是邑时,年方逾冠,有爱在民,世呼为寇巴东。其后致身宰相,践其所言。然性素刚直,不与物浮沉,晚节为奸邪所挤,流落南荒以死,天下至今哀之。”意谓“舟横野渡”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济河与济世,其间有一点微妙的联想。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本有我行我素、不随波逐流之意。寇准化用这两句诗,同样也流露出自己性情之刚直,所以日后受谄罢相,流落南荒而死。这些言外的隐藏的含义,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曾明确地意识到,我们通过细读才能体会,夺魁的画士恐未必知晓,即使知晓也画不出来,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
  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画家既要跨入诗人开启的门,进入诗意的境界,又不能为诗的内容所囿,更不能甘心于图解,图解很难成为高超的艺术。
  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画家只好摘句为画,抓住有直观性的一句或几句来画。在诗的各种体裁中,绝句是比较容易画的。长篇歌行,只能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在诗的各种题材中,山水诗是比较容易画的,而那些带有说理性的诗就很难画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
  (摘编自袁行霈《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很多士大夫的眼中,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但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优秀的诗歌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加工,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旨趣;同样,画纸上描绘的山川景色人物,也能传达出无可言表的弦外之音。因此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宋人“诗画同一律”的概念,深受王维以来南宗画风的影响,而这一学说的流行,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古典诗歌注重抒情的传统,抒情诗中对韵味的追求,文人和画家身份的重合(如王维、苏轼),都极大地推动了它的演进。
  不过,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德国莱辛在《拉奥孔》中就反对“诗画同律”的说法,在他看来,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在中国,“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片面追求诗画一律,也造成了不小的弊端。后来的文人画片面追求神似反对形似,影响了中国画的总体风貌:文人画家造型和模写物象的能力都受到限制,写实作品偏少;题材上也限于惯例的“诗意”趣味,缺乏广阔的视野。
  钱锺书先生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文字艺术不但能制造颜色的假矛盾,还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彩色的破产,诗歌里勾勒的轮廓、刻画的形状可能使造型艺术家感到凿刀和画笔力竭技穷”“写一个颜色而虚实交映,有时还进一步制造两个颜色矛盾错综的幻象,这似乎是文字艺术的独家本领,造型艺术办不到”。
  (摘编自赵静文《诗与画的相互渗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诗句为画家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一句诗时,不同的人会绘出不同的画。
  B. 读者要借助想象来理解诗句,读者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存在偏差,读者对诗的理解是对诗的艺术再创造。
  C.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表达了他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苦闷之情。
  D. 钱锺书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因为文字艺术凭借想象创造丰富的形象,而造型艺术家用凿刀和画笔难以做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绘画以视觉呈现形式将意象固定为物象,限制了受者的想象空间,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
  B. 古人作诗会化用前人诗句,来表现自己的志趣,如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就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
  C. 诗转换成画是画家利用自己想象将其形象固定化的过程,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
  D. “诗画同一律”的观念与古代文人和画家身份重合的现象密切相关,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诗画一律”论的一项是( )
  A.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B.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C.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 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北宋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试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A
  4. 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然后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论述诗意画的限度;最后总结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感动、美感、联想和人生启发。
  5. ①邵雍的观点属于诗画异质论,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对象;②绘画直接诉诸视觉,利用丹青等创作手段,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表现万物之形;③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表现出幽微之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表达了他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苦闷之情”错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写于寇准拜相之前,“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于文无据,原文是说“绘画与诗歌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
  C.“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错,根据材料一“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
  D.“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错,材料二是说“‘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诗画一律”论指的是“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
  BCD都属于诗画异质论。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开篇总结“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然后在第二段列举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来证明这一观点。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
  第三四段分别写“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通过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结合趣闻论述诗意画的限度。
  最后两段写“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总结了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北宋邵雍所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和材料二“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诗与画各有所长”可知,邵雍的观点属于诗画异质论。
  结合材料二“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可知,“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中,“状物”是说绘画直接诉诸视觉,“长于运丹青”是说利用丹青等创作手段,“丹青入巧思”是说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万物无遁形”是说表现万物之形;
  “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中,“状物,长于运丹诚”是说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万物无遁情”是说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表现出幽微之情。

  《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