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10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52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4-06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作者:彭林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他还说过:“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影响其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他说的非常正确。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方言和风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国家,而中国就不能这样分。中国各地的方言不同,风俗就差别更大。可是中国几千年来却是统一的,因为中国文化在方言风俗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现,就是“礼”。“礼”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并在“礼”这个层面上得到一致的认同。所以西方是小国寡民,而中国这么大,却牢不可分,一旦分离了,马上又会积极地合起来,形成分久必合的局面。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现在很多人在讲礼俗,其实礼是礼,俗是俗,是不同的。俗是一种生活习俗,比如过年吃汤圆还是吃饺子,放鞭炮还是贴门神,这都是风俗。汤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鞭炮可以放也可以不放。“礼”不一样,“礼”是大家要遵守的,是体现道德的。所以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层面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摘编自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却“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就要为礼乐制度找到人性的依据。什么根据?爱必须得到回报。这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爱与爱的回报就必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礼是仁的制度保证。因为爱,或者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礼,岂能可有可无?
  但更重要的,是仁。仁为礼乐之本。孔子曾经反问:礼,难道就是牺牲和玉帛吗?乐,难道就是钟鼓和舞女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爱。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拿礼乐当回事。这层意思,他是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那么,爱心从何而来?天性。出自天性的爱,叫天良。没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总之,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但只要人性依旧,天良尚存,这世界就有救。只不过,救世先得救心。
  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问题是,这药丸找得到吗?孔子认为找得到。因为他的原材料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这就是对父母、对子女、对亲人的爱,叫“亲亲之爱”。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有之的礼乐制度,就万无一失。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一个朝代讲,周公制定了周礼,周因崇尚道德而兴盛。同时,其影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道德理性之路。
  B.礼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礼与德二者不可分割,《乐记》中强调的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是有道德依据的。
  C.如果认定一个人是有善良本性的,尽管其本性可能会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而被遮蔽,但仍然可以通过教育让其本性显露。
  D.我们中国有分有合,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要孝敬,要诚信,要谦虚,要恭敬等等,常常形成某些规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则以观德”的体现。
  B.东方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干,看重后天教育的作用;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要靠宗教来救赎。东西文化形成的本源不同。
  C.礼俗二字常常一起说,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俗可以放弃而礼必须遵守,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礼则关乎全民道德。
  D.“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所以成为儒家的纲领,是因为它说出了仁与礼的关系及儒家的核心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礼也者,理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 孝矣。”
  B.《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 歌之。”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在学习生活中,你可能参加过学校的许多仪式,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等,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仪式”的认识。(4分)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D(D项,“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 又合”,曲解文意,原文说“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是中国为什么能分而又合,而没有论及“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 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3 分)C(C项,“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说法错误,原文说“俗是一种生活习俗”,生活 习俗不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而是具有地域性甚至全民性的生活习俗。)
  3.(3 分)D(A项,讲的是什么是孝道;B项,讲的是音乐能够反映民情,盛世与乱世的音乐给人的感 受不同;C项,讲的是人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D项,讲的是礼的规定,《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 之礼,冬温而夏凊。”前三项虽然都与礼有一定联系,但D项才是讲“礼”的规则的。)
  4.(4 分)文章先指出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接着阐明了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仁的制度保证,仁是礼 的根本;最后从儒家的角度阐述恢复礼乐制度的人性依据。(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 点给 4 分。)
  5.(4 分)①仪式属于礼,是规则的表现形式,它的内涵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抽象的,要让学生感受到是 在受教育,就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实施,不同的仪式就是教育所需要的一个个的具体方式。②通过仪 式的方式,我们在入学仪式上体会到了成长,在升旗仪式上激发了爱国情怀,在成人仪式上感受到了责任。 如果没有这些仪式,我们的感受可能并不会这样强烈,所以这样的仪式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每点 2 分, 意思对即可;第二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