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25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5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5-02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 作者:杨晓霭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
  (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
  材料二: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
  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文学经典,领略其间各类艺术美,可以直接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等意识与能力。
  B.让人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这是蕴藏在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的价值。
  C.美育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其作用不可或缺。
  D.文化生产受利益驱动迎合庸俗趣味,传媒推波助澜,导致文化消费脱离美育的正常轨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B.如果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未经发掘、阐释,文学经典的美育功能也难以实现。
  C.艺术教育并不排斥培养艺术技能,但艺术教育若仅着眼于此则无异于舍本逐末。
  D.要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需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喜欢阅读文学经典的人往往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多重审美愉悦,而具有绘画、弹奏等艺术技艺的人却不一定会审美。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5.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答案:

1.A
  2.A
  3.D
  4.①文学经典中包蕴不同艺术形式,阅读者往往能从中汲取多重艺术素养,获得多重审美愉悦。
  ②有些人把学艺术当作掌握一门技艺,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会绘画、弹奏的人不一定会审美。
  5.①要重视传承民族文化,避免只重培养技巧而轻视文化传承。
  ②要注重涵育民族文化趣味,培养文化精神,避免一味迎合感官刺激体验。
  ③要坚持传承民族审美传统,避免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可以直接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等意识与能力”错误。由原文“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可知,原文说的是“间接途径”,可见不是“直接提高”。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错误。材料一没有谈及艺术教育的危害,也没有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经典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
  A.属于从文学经典中领略音乐之美;
  B.属于从文学经典中领略音乐之美;
  C.属于从文学经典中领略建筑之美;
  D.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感叹英雄人物总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没有为鉴赏者提供各类艺术之美,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可知,文学经典中包蕴不同艺术形式,阅读者往往能从中汲取多重艺术素养,获得多重审美愉悦。
  结合“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具有绘画、弹奏等艺术技艺的人却不一定会审美”可知,有些人把学艺术当作掌握一门技艺,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会绘画、弹奏的人不一定会审美。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可知,要重视传承民族文化,避免只重培养技巧而轻视文化传承。
  结合“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可知,要注重涵育民族文化趣味,培养文化精神,避免一味迎合感官刺激体验。
  结合“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可知,要坚持传承民族审美传统,避免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

  《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