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54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501
  • 使用次数:1
  • 创建时间:2023-05-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6-1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作者:杨国荣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知行合一来概括知行关系,构成了王阳明知行学说的独特之点。知与行的合一并不表现为静态的同一,而是展开为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它以预设的先天良知为出发点,通过后天的行——实际践履,最后指向明觉形态的良知。作为出发点的良知虽然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但却尚未取得现实的理性的形式,作为终点的明觉之知固然仍以良知为内容,但这种良知已扬弃了自在性而获得了自觉的品格。
  良知是先天的本体,行则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通过后天的实际践履以达到对先天本体的自觉意识,无疑涉及先验之知与经验活动的关系。当然,与一般的经验活动不同,行是一种“在身心上做”的过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实有。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则在知行关系上表现了打通先验与经验的意向。从理论的本来形态看,先验与经验似乎很难相容:先验的预设是一种思辨的虚构,其旨趣在于为理性本体的普遍必然性提供某种形而上的根据;作为经验活动的践履则指向现实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关系,而在知行合一说中,二者紧密融合。
  知行的统一作为一个过程,从致知(达到对良知的自觉意识)这一角度看,重要的是知—行—知总过程中的后两个环节。王阳明强调“不行不可以为学”,其内在的意蕴即在于将行纳入致知的过程,并且行并非超然于日常世界。在论证“知”的获得离不开行时,王阳明常常借助日常的经验事实,诸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王阳明在此似乎又超出了致良知之城,而旁及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并注意到了在日用常行中认识对行的依赖性。
  行作为致知过程的一个环节,还在于它构成了判断真知的准则。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惟有付诸行的知,才是真知,知应当落实于行。按王阳明的理解,真正的知总是包含着运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诸实行时才具有现实性。在此意义上,行不仅是达到知的中介,而且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方式。
  王阳明把知与竹的关系理解为从知(本然的良知)到行,又由行到知(明觉之知)的双重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德性的形成关联着德性的展现。匆忙的统一不仅意味着在实践中成就德性,而且以化德性为德行为指归。以孝而言,孝无疑是一种善的品格,但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并不表明真正具有了孝的德性。惟有在行孝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出孝的品格。知行之不可分,在此具体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
  从总过程看、先天的良知构成了知行互动的出发点,但就其中的后两个环节而言,行又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知行过程的逻辑起点(先天良知)与现实根据(明觉之知)的分野,使王阳明多少超越了离行言知的思辨视野。
  (摘编自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材料二: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鼓励青年重视学习,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特别强调要重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来提高“知”的水平、促进个人思想的转变,从而能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知行合一观对个人学习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实践观的层次上看,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实践,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从知识获得的途径这一层次来看,知识结构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切知识都源自直接经验,个人所学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那么对个人而言,就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知识储备,有助于青年未来的成长发展。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好学才能积极上进。新时代的知行合一观强调要努力做到四个“学”: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反复申明学习知识不是最主要的,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看到了读书学习是一门大学问,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客观过程,将所学知识系统而全面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真正实现“知”和“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摘编自王振芳《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知行合一可以概括为从“知”到“行”再到“知”的动态转化过程,但前后两个“知”的内涵并不相同。
  B.王阳明在赋予良知以先天性质的同时,又强调良知只有在后天的实际践履中才能获得自觉和现实性的品格。
  C.材料二认为一切“知”都源自实践,这和材料一中“知”是先天具备的这一观点不同。
  D.材料二认为,一切知识都源于直接经验,因而,只有学习直接经验才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一般经验活动不同,王阳明认为后天践履更多指向先天本体,是先天本体存在的前提。
  B.尽管先验与经验很难相容,但二者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实现了静态同一。
  C.王阳明认为,孝的德性不能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真正具备孝的德性需孝的德行来确证。
  D.材料二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知行合一。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就一事之中以论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B.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4.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行”的理解。
  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在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试题答案:

1.D
  2.C
  3.A
  4.行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是在日常世界中的实际践履,使知具有现实性,作为经验性活动,它指向人自身,是致知过程中的中介和判断真知的准则。
  5.①重视学习,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
  ②在坚持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
  ③理解应用所学的东西,用于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④重视读书学习,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一切知识都源于直接经验,因而,只有学习直接经验才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强加因果。间接经验也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先天本体存在的前提”错。由材料一原文“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可知,应为“是‘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
  B.“二者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实现了静态同一”绝对化,材料一原文只是说“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则在知行关系上表现了打通先验与经验的意向”“在知行合一说中,二者紧密融合”,并不能表明二者实现了静态同一。
  D.“只有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知行合一”逻辑顺序错。材料二结尾指出,先通过学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将所学知识系统全面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 强调的是知行分离,不能作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据。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通过后天的行——实际践履,最后指向明觉形态的良知”“行又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可知,行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是在日常世界中的实际践履;
  由原文“行则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通过后天的实际践履以达到对先天本体的自觉意识”“与一般的经验活动不同,行是一种“在身心上做”的过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实有”“行作为致知过程的一个环节,还在于它构成了判断真知的准则”“真正的知总是包含着运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诸实行时才具有现实性。在此意义上,行不仅是达到知的中介,而且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方式”可知,行使知具有现实性,作为经验性活动,它指向人自身,是致知过程中的中介和判断真知的准则。
  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由原文“从实践观的层次上看,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实践,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可知,要重视学习,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
  (2)由原文“知识结构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切知识都源自直接经验,个人所学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那么对个人而言,就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知识储备,有助于青年未来的成长发展”可知,要在坚持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
  (3)由原文“反复申明学习知识不是最主要的,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可知,要理解应用所学的东西,用于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4)由原文“将所学知识系统而全面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真正实现‘知’和‘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知,要重视读书学习,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信。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