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以迁徙之名》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以迁徙之名》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80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60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12-14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 选文题目:以迁徙之名 作者:丁燕 体裁:散文

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以迁徙之名丁燕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借此形容南北之遥远。而在过去的七年间,我不断从南到北跨越五千公里之遥。这种变动不仅是横穿大半个中国的地理移动,更是明显的环境置换:从水乡到荒漠,从墨绿到姜黄。
  我在被沙漠包裹的绿洲中长大,汲取的文化养料是多元的。在岭南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当一个女孩伴随着《阿拉伯之夜》的曲子起舞时,我惊诧地发现那曲子我如此熟稔。原来,我的整个成长时期就浸泡在这种音符中啊。那一刻,我感觉我和整个屋子里所有人都不同。“阿拉伯”是他们的远方,而我就是从远方来的那个人。事实上这种差异从我一到岭南就出现了:面对漫山遍野的绿,四季不变的绿,我在内心中生造出一个词:“绿灾。”天哪,“绿灾”。对“绿洲”这个词而言,“绿”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而这个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另一个词是“夏眠”,从三月开始至十月,大半年的苦夏时间人们浑身流汗,脑袋晕沉。
  即便如此,若让我有第二次选择,我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西北的风格不仅仅有苏东坡式的浩荡洒脱,它同时还具有李清照式的清冷温婉;当太多的人目睹了“大江东去”的这一面,也就忽视了它“绿肥红瘦”的那一面。面对故乡,我变成了一个风景画家——我要站在更高处更远处观察山峰和草原,我要关注到整体布局是否和谐,我要努力彰显出各种物体间的大小比例,于是我变得和生活其中的人完全不同。他们更关注直接需要,所以他们更留意的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全局。也许风景画家和景物之间有距离的关系,就是丧失了定居者的身份后,我与故乡所建立起的关系:一种冷静而富有情感的关系。
  身处异乡,你总是置身事外,作为一个观察者向里看,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个当地人,不可能从内部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么,我如此兴师动众的迁徙之举,是失败之举吗?痛苦引发思索。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大大地拓展了,像从一台十四英寸的电视机前走过,来到一家巨幕影院般,我发现自己虽然横跨了五千公里,但还是在中国大陆内部迁徙。
  最令我欣喜的是,汉语让我在南方找到了归属感。虽然我尚未能熟练掌握粤语,但通过阅读,我慢慢深入这个地区的深层内里。当我站在绍广詹公祠面前时,我看到了典型的中式建筑,也看到了各种条幅牌匾,更看到了满墙的汉字。我在那一刻想到了另一间屋子——在老家,那被我父母遗弃的我们家的祠堂。我坚信,这两个屋子的模样应大体一致。于是,我那颗游子的心虽然没有找到回家的感觉,但也从此安定了下来。
  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而对当代人而言,外部空间已不再单一化。也许现在,“是胡马还是越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人对现状不满,这世界便会有迁徙者。他们会设想更远处有个“好地方”,然后拔营起寨,举家前往。他们携带着原有的胎记来到新地方,而随着他们的到来,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又前行了一步。
  我终于明白,原来迁徙之路和返乡之路是等同的,只不过一个的起点是另一个的终点;原来生命之流不是一泻千里,而是前进又回溯,一波三折;原来我所进行的迁徙是双重性的,既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正是这种大幅度的移动变更,让我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不断地整合与思考。
  (有删改)
  文本二:
  记录南迁感受,我没有选择小说,因为我的迁徙史时间短暂,尚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我所储存的记忆碎片在被编织时,四处漏风。于是,用散文承接情感,貌似最为合适。我在诗歌上盘亘得那样久,在小说上煎熬得那样苦,在纪实上纠结得那样深,它们都没能让我彻底松弛,从惯例俗套中挣脱,而宽容的散文,不仅让我探幽索微地思考,纵横无忌地长谈,更体会到别的文体从未带来的酣畅快感。
  我的人物是真实的!单想到这一点,我便无端地激动起来!它不是小说-小说虽然设置了一个事实现场,但读者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也就是说,只要小说的故事吸引人,真假无足轻重;但散文则设置了一个心灵现场,里面虽然也包含着故事,但这故事是为展现灵魂服务的。读者对散文的真实性抱有期待!所以我不能无中生有;所以我要求我写的故事必是亲历,但我可以对已有的、尚不完整的素材进行黏合,以恢复事实的真相。小说的事件像个精致的外景地,读者会感叹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多么高超;而散文的事件是片段的,以碎片方式呈现。小说家是自信的,他们掌握了迅速诱惑读者的手段;而散文家是自卑的,其喃喃自语如黑暗中的萤火,高高低低,又害羞又胆怯。但有时,打磨光滑的小说却不如破碎的散文感人,概因有散文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支撑。
  (节选自丁燕《我在散文的宽容中》,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绿洲”的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这是因为岭南漫山遍野、四季都绿,“绿”不再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
  B.若让作者有第二次选择,她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是因为迁徙使作者看清了自己、看清了故乡并能更好地书写故乡。
  C.文本一两次引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第一次引出迁徙之远,第二次古今对比,揭示迁徙的变化,前后呼应,为文章增添文化气息。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文本二认为小说虽然设置了事实现场,但读者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但散文的故事是真实的,更能体现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
  8.结合文本一,分析标题“以迁徙之名”的含义。(6分)
  9.结合两则文本,分析作者为何选择将“迁徙经历”写成散文。(6分)

试题答案:

7.D【解析】“更能体现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错误。据文本二第二段可知,“体现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的是小说,而不是散文。
  8.①表层含义:从地理角度而言,作者由西北迁往岭南,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开阔了视野。②深层含义:从精神角度而言,通过对迁徙者自我体验的描述,观察时代和文化的变迁。
  (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①作者有关南迁的写作素材零碎、不够全面,而散文文体适合以碎片化方式呈现事件。②作者选材于自身南迁经历,人物和事件具有真实性,符合读者对散文真实性的期待。③散文更能承载作者关于文化变迁以及时代发展的思考,使文章不落俗套。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以迁徙之名》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