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晋平公问叔向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晋平公问叔向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3009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8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0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晋平公问叔向曰 作者出处:韩非子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偏辞|闾|竖子|幸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①。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③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 )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
  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
  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
  14.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10.BDF 11.A 12.D
  13.(1)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
  (2)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
  14.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材料二则强调国君的作用(善于用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忘记了对管仲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
  “安忘其怒”“出忘其雠”结构整齐,句式对称,中间应断开,即B处;
  “遂”作为下一句的句首,前面应断开,即D处;
  “是”,指示代词,指代“遂立为仲父”这一内容,作主语,前面应断开,即F处。
  故在BDF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偏辞”是一面之辞,片面之辞的意思。
  B.正确。
  C.正确。句意: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D.正确。侥幸;宠幸,宠爱。句意:不是侥幸得来的。/美女也没被宠幸。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将齐国治理得秩序井然”于文无据,从“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可知,贵贱长少都随着齐桓公更加敬重管仲,而非齐桓公。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炮宰”,古代职掌庖厨的人;“进”,进奉;“强”,勉强、强迫。
  (2)“节”,关键;“莫”,没有谁(人);“亡”,使动用法,使……灭亡;“莫之能亡”,宾语前置,“莫能亡之”。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一句,韩非子否定了叔向、师旷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在文末“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中总结道:齐桓公成功的原因在于君臣合力。
  根据材料二中荀子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无人可以灭掉他,接着列举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诸多事例,强调国君的作用(善于用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走上正道,不知道是靠臣子的力量,还是靠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装饰衣边。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师旷俯在琴上笑了。晋平公说:“太师为何发笑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对您问题的回答。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
  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使天下走上了正道,多次会合诸侯,这样美好的大事业,不单单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单单是臣子的力量。从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国,这两个臣子很智慧,说的话都合乎事实,行动都合乎功利,而虞国、曹国都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好的君主啊。况且蹇叔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后秦国却称霸诸侯,这并不是虞叔在虞国时笨,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是决定于有没有好的君主。叔向说“是臣子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的宫中有两个市场,妇女的住地有二百处,他披散着头发玩弄女人。得到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竖刁后性命不保。如果认为不是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如果认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竖刁而产生祸乱。所有五霸之所以能够在天下成功扬名,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力。
  材料二:
  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言谈中也耻于谈论春秋五霸。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春秋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在以前,为了争夺国家的政权,它杀死了他的哥哥;现在,在家庭内部,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廷之内,他更是纵情作乐、奢侈放纵,齐国收入的一半还不够他消费;对外,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了三十五个国家。他的所作所为是这样的险恶肮脏、骄淫奢侈,这样他怎么能够为孔子的门下得所称道呢?
  齐桓公这样,齐国没灭亡反而称霸诸侯,这是为什么呢?答道: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

  《晋平公问叔向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