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 题目编号:807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973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3-06-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3-08-17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辨奸论 作者出处:苏洵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虚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夺|履|丧|被 所考虚词:而|其|以|乃

试题内容: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事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沉浮。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书,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②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①忮:嫉恨 ②竖刁、易牙、开方:春秋时齐桓公近臣。管仲死,三人专权。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其外也 夺:改变
  B.身夷齐之行 履:践行
  C.囚首面 丧:沮丧
  D.天下将其祸 被:蒙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月晕风,人人知之 用流俗人之言
  B.祸岂可胜言哉 皆出于此乎?
  C.卢杞之奸,固足败国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D.能见微而知著 而后今将图南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B.文章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两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为下文的论述作铺垫。
  C.作者认为一些人表里不一,说的是孔孟之道,做的事情却阴险狠毒,这种人一定是大奸大恶之人,像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
  D.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 有 愿 治 之 主 好 贤 之 相 犹 将 举 而 用 之 则 其 为 天 下 患 必 然 而 无 疑 者 非 特 二 子 之 比 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3分)
  
  (2)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4分)

试题答案:

16.C. 丧:丧事
  17. D. 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项,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 C项,连词,用来/介词,因为 D项,副词,才
  18.C (“竖刁、易牙、开方”“说的是孔孟之道”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19.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20.(1)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2)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千上万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
  【文言文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山涛,字巨源)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子仪(中唐名将,封汾阳王)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
  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不梳如囚犯,脸不洗如居丧,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那么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