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51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4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02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 作者:黄济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的,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认为是尽善尽美的。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思想。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他从另一方面,也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成池》《九韶》之美,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人,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在《成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把一个正确的原则引向错误的道路;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审美是人所独有,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当然同属一个景物,反映在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人的身上,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记述“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引起人们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又都与个人的主观遭遇有关。假如不是“迁客骚人”的话,即是遇上前一种景象,也不一定会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相反的,如果自身是“迁客骚人”,即使遇到后一种景象,也很难产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感。由此可见,景物是客观的存在,而感受则是主观的体验,美感是具有相对性的。范仲淹最后的结论是“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主客观的影响,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确处理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提高主观认识,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所以客观事物的美与丑,反映在情感上的苦与乐,都存在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应当站在社会进步的立场上,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给以艺术加工,使其典型化,理想化,用以教育群众,鼓舞人们前进,推动社会发展。
  (摘选自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属于绝对论,道家则是相对论。
  B.因为庄子发展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C.庄子相对主义错在:否认美的相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
  D.迁客骚人面对“淫雨霏霏”“春和景明”两种景象都可能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恶”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黄济认为美具有相对性,但不可因此否认美的绝对性,从而走入相对主义的迷途。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2、3段分别围绕美学中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展开论证。
  C.作者用《知北游》的例子,意在说明庄子将美与无为密切结合,发展了返璞归真的思想。
  D.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有力证明观点的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典雅厚重的韵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清瘦为美的人不会觉得体态丰盈的唐朝绝美杨玉环是美女,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B.“各美其美”谈到每个人或者每个民族客观上必定有美丽的点,这侧重表现美的绝对性。
  C.作者认为音乐《成池》《九韶》之美,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
  D.在大家眼中,爱斯梅拉达有美丽绝伦的外表又有高尚纯洁的心灵,这侧重表现美的绝对性。

试题答案:

1.D
  2.B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儒家属于绝对论”表述绝对化。由原文可知“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的”。
  B.“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可知原文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否认美的相对性”错误。原文“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可知否定的是美的绝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不属于相对主义的错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第2、3段分别围绕美学中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展开论证”错误。第三段在谈“相对性”,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错误。从“在《成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可知,体现的是美的绝对性。
  故选C。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