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37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1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5-15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作者:刘建武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既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短命夭折,也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改性变种,不仅在古老的中国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对此,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治理办法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摘编自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历史与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颇具特色、富有深度的发展哲思与民生智慧,这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卓识与思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独具的文化优势。
  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历史性完成,不仅破解了如何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代化建设跃升的世界性难题,也在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整体视域中体现为对中国文化哲学及民生思想自“小康”到“大同”的升华与修缮。“大同”和“小康”一直以来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发展追求,其“皆有所养”“以设制度”的思想内核与价值旨趣同共享发展理念在本质上相契合。综观中国传统社会“大同”思想的演化脉络,从孔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构想,到朱熹、二程“为政以德”“义利之辨”以及“安养人民,以厚其本”的哲学阐析,乃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明晰映现“大同”概念在不断演变,被时代赋予更多的思想意蕴,孕生了中华民族对社会共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向往,涵括了建构分配公正平等共享社会形态的政治意向和民生图景。与之相应,“小康”概念同样得到丰富拓展,已经从“民劳亦止,汔可小康”的言辞中焕然一新,转变升华为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蓝图、建设历程和现实任务的重要概念,成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话语,完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典范,澄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最直接、最广大的民族文化源流和价值基础。
  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展现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等治世观、民生观和发展观中,体现了对“大道之行”“以民为本”等文化价值追求的赓续和发扬。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又能够被概括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传统文化政治智慧、民生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资源等为源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造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方法要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精华的内在联结有机结合,彰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民族治世观、发展观和民生观赓续转化的高度文化自信;从人类文明发展与民族文化赓续的历史实践高度来看,共享发展深切蕴含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展现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求索现代化的恢宏历史叙事,凸显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蔚为大观、兼收并蓄的风格气派,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恒志笃行,为万世开太平、追求世界大同的高尚品格和历史担当。
  (摘编自白兮《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一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这一历史奇迹,就只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其中的原因。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相融通,故而其进入中国后能扎根大地、开花结果有一定必然性。
  C.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D.共享理念与其他各项新发展理念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并未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
  B.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因此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
  C.相较于西方文化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哲思在支撑实现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上有独特的优势。
  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转化和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泉源。
  3.下列选项中,其观念与材料二观点契合度最高的一项是( )
  A.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B.《抱朴子》:“盖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
  C.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以人为本”理念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为工农谋幸福的理想中。这一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被持续发扬光大且已变成生动现实,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代化道路称为“中国式”的原因。

试题答案:

1.B
  2.C
  3.D
  4.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其人本理念被中国传统文化消化吸收,实现了相互融合、发扬光大。
  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及其“以人为本”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民本思想有高度契合性,得以在相互融合中持续发扬光大且变成了现实。
  5.①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结果。
  ②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古代“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能”错。原文是 “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选项把“不能不”转述成“只能”。
  C.“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错,根据原文“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可见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的理论依据是“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
  D.“实现了伟大复兴”错,原文“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可见表述不是完成时。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错,原文表述是“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原文推不出“西方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这一结论;
  B.“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错,原文推出的结论是“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
  D.“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泉源”错,文中说“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念走向创造创新的泉源”。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是基于共享理念谈“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D项“天下为公”与这一观点最契合。
  A.强调勤奋学习或者亲自实践的重要性;
  B.强调人的修养、礼仪的重要性;
  C.强调领导者或者管理者品行端正的重要性。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其人本理念被中国传统文化消化吸收,实现了相互融合、发扬光大。
  由“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可知,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及其“以人为本”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民本思想有高度契合性,得以在相互融合中持续发扬光大且变成了现实。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可知,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结果。
  由“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颇具特色、富有深度的发展哲思与民生智慧,这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卓识与思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独具的文化优势”可知,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古代“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