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72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88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3-1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作者:王振复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江南文人园林中窗的艺术,打破了大片实墙的冗长与沉闷感,创造了园墙通透、秀逸的氛围。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人在游园时,视线不时穿越漏窗,步移景生,造成动观的意境,丰富了园林景观奇趣诱人的生动画面。
  明代著名造园家、《园冶》一书的作者计成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的窗,由于它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的。清代才女叶令仪所言“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大抵如此。帆影虽是人文景观,但帆影的背景,总是碧水、远山之类的自然景观。
  (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材料二: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画面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漏窗主要的艺术功能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洗,而粉墙、廊洗总伴随着漏窗,收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漏窗一侧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榭,在附有艺术感的窗框内,好似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摘编自罗一凡《浅析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居住在房屋之内,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生活需要,在墙上开设窗,这也加强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
  B.窗的开设实现了在围墙之内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消融于自然之中。
  C.在古典园林里,人们借助漏窗实现隔景和借景功能,窗内外之景互为借用,隔墙的景物透过漏窗供人欣赏。
  D.“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空间小,多分割成几个主题的子园,以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人们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B.由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能,同时门也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因此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
  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因此窗内的美大多与窗外的自然美景相联系,可以“收四时之烂漫”。
  D.在古典园林里,漏窗的存在可以构成多层次的空间,这就把狭小的园林空间变大变深,使得园林的景观变化无穷。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结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B.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
  C.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
  D.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多材料文本)材料二:在古典园林A.此图中窗装饰了墙面,草木又装饰了窗,产生了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B.透过此窗欣赏窗外的风景,可以看到一幅隔而不塞、别有洞天的图画。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此窗为借景,窗外有窗,加强了园林视觉的纵深感,使景观变化多端。
  D.此窗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使花草树木成为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窗的文化与审美意义。

试题答案:

1.B 2.D 3.C 4.D
  5.①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②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③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④同时,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是窗给人带来的感受。原文“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可知,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是“人站在旷野之中”。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潜意识层次上……”张冠李戴。“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是“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的感受。
  B.“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于文无据。原文“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可知,原文并无两者之间的比较。
  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窗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可知,原文并没有选项的意思,即“窗是为了观景”,而是中国的窗它成为观景的出发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结尾段观点是:中国的窗是观景的出发点,它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
  A.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可以支撑观点。
  B.窗前远处山岭悬挂着碧绿色的树木,帘外的天空残留的霞光挂着成熟鲜红的颜色。可以支撑观点。
  C.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前辟四窗”是为了采光。
  D.诗人想要观赏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只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就会扑进窗栏。可以支撑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错,应是“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范围”。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可知,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
  由原文“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可知,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
  由原文“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可知,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由原文“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可知,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