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77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7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3-23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作者:徐鸣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
  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
  (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
  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
  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
  D.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
  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
  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
  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
  3.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
  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
  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多材料文本)材料二:我国古代
  A.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
  B.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
  D.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
  5.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试题答案:

1.A 2.C 3.D 4.D
  5.①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⑤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不能依靠数据”错。材料一是“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可见,不是不能依靠数据,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因为从第二段“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看,其研究也依靠“数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错,前后推理不当。材料一是“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原文只是说从全新世开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得出推出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的结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错,因为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学。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D.“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错,读图2,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虽不完全一致,但整体上走势是一致的。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分析,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
  由“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分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由“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分析,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
  由“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分析,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
  由“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分析,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