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法律要为民俗留下空间》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法律要为民俗留下空间》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80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4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3-24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法律要为民俗留下空间 作者:支振锋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②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如孟德斯鸠所说:“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用法律,否则便是粗暴。”
  ③传统农业社会,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子,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经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够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够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逐渐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了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是个体的情结,是民族的时序密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④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⑤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大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
  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增加认同,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民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①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滋养今天的生活。
  ②“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春节是阖家团圆之日,也是辞旧迎新之时。饮屠苏、换桃符、放花灯、舞鱼龙,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美好的节日有声有色、有光有亮。节日民俗文化的声、光、色,凝结着一方风土人情,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③音乐在节日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发掘民间音乐传统,盘活民俗活动中的音乐项目,可以让民俗变得“可听”。“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在阖家团圆、欢庆热闹的春节里,总少不了乐器的身影。四川达州大竹县的“竹唢呐”,乐音清脆嘹亮、清新动听,为节日营造喜庆气氛。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闹年锣”,桶鼓、大锣、班锣和铙钹等竞相赛乐,把年味儿烘托得更加热烈,寄寓着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
  ④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过年时张贴的春联年画、窗花剪纸,人们精心准备的衣物配饰、屋内装饰,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吉祥的红色是民俗文化重要符号。红色之外,河南民间年画有使用槐黄、橘黄等黄色调的传统,为年画增添温暖明亮、热烈奔放的气质。
  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感受文化赓续绵延的魅力。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期间,旧民俗有旧味道,新民俗有新样貌,新旧民俗精彩纷呈,丰富和滋养着当代人的节日生活。这其中就包括挖掘并激发民俗文化中的“声”“光”“色”,融合现代声光电的技术手段和当代审美,让节日民俗更“响”更“亮”更出彩,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⑥对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切身体验,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不断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民俗的文化认同,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滋养今天的生活。
  (摘编自车淑娅《让节日民俗“响”起来“亮”起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以立法的方式规范燃放行为,体现了法治思维,但对于传统风俗,不能仅靠立法和执法来改变。
  B.材料一认为,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风俗承载着人们的文化期待,但在现代社会,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C.材料一指出我国的民俗已具有充实的形态,完全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进行创新,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材料二认为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欲使节日民俗更加亮眼,民间之“色”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细致分析了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C.材料二第五段论述新旧民俗各自彰显魅力,既能滋养着当代人的节日生活,也能不断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感受。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民俗文化,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原因,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作用。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赋予传统民俗新面貌观点的一项是
  A.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许多地方的传统民俗活动加入了现代元素,如用灯光秀代替烟花表演。
  C.“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D.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4.下列选项最适合补充到下面这幅表横线处的一项是
  节目 民俗活动 创新方式
  春节 贴春联
  清明 祭祖 5G多点位可视网上“云祭扫”
  A.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春联
  B.举办春联书写大赛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在网络平台展示春联
  D.将代表中国文化的春联运上太空
  5.本地区某社区计划在龙年元宵节之际举办一场富有民俗韵味又切合时代感的活动,你认为应当如何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试题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丰富的底色”。
  2.答案:D 解析:材料二侧重提出建议。
  3.答案:B 解析:可以论证材料二“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的观点。
  4.该图表展示的是节日与民俗活动以及创新方式的关系。结合图表,A 项符合“创新方式”;B 项依旧是传统的书写方式,不符合“创新方式”;C 项只是展示的平台发生了变化,依旧是传统的春联,不符合“创新方式”;D 项不切合实际,没有实际意义。
  5.①广泛宣传,调动社区人员参与的积极性,让参与者有归属感、认同感。②活动既要体现龙年元宵的文化内涵,又要融合时代特色,将传统与现代充分融合,满足大家不同需求。③挖掘龙年元宵节的声、光、色元素,和地域风土民情,让节日有声有色、有光有亮。(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法律要为民俗留下空间》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